内脏动脉瘤总体发病率较低,且多数无明确症状,但其破裂风险是致命的。
重点内容解读
脾动脉瘤(SAA)
一、诊断和评估
首选CTA:尽量使用1mm以下薄层CT
非造影剂的MRA:儿童或孕期妇女,CTA或MRA造影剂禁忌(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过敏)
二、手术指征
SAA的生长速度较慢: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报道仅有10%病例出现0.6mm/年的直径增长,克利夫兰诊所则观察到约0.2mm/年的平均增长率
建议对直径<3cm的无症状SAA、有重大内科合并症、预期寿命有限的SAA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直径≥3cm的非复杂性真性SAA
破裂SAA需要急诊手术干预
假性动脉瘤,无论大小均应手术
妊娠期或育龄期妇女的SAA,无论大小均应手术
合并门脉高压
需要肝移植的患者
非动脉粥样硬化或退行性变的SAA
直径增长>0.5cm/年的SAA
三、治疗原则
开放手术:SAA远近端结扎;脾切除术
腔内手术:SAA远近端栓塞;瘤体栓塞;支架隔绝
不需要常规保存或重建牌动脉血供(有较丰富的侧支)
破裂SAA,根据患者解剖和临床条件,选择开放或腔内技术
脾门附近的远端SAA,建议开放手术,包括可能的脾切除术,而不是腔内方法;处理过程中避免脾梗塞或胰腺
四、随访和观察
保守治疗患者:每年进行CTA或B超检查
腔内手术(尤其是囊状SAA行栓塞者):定期进行CTA或B超检查,评估是否存在内漏或瘤体再灌注
瘤囊栓塞法并未完全隔绝于动脉循环上,压力仍可能通过血栓传导
肾动脉瘤(RAA)
一、诊断和评估
首选CTA:尽量使用1mm以下薄层CT
非造影剂的MRA:用于儿童和有孕期妇女,或有CTA或MRA造影剂禁忌(如妊娠、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二、手术指征
直径>3cm的非复杂性真性RAA
有明显症状的、破裂的RAA无论大小均应急诊手术
育龄期发现的RAA无论大小均应手术
合并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合并重要肾动脉狭窄的RAA无论大小均应手术
分叶状或囊状RAA无论大小均应手术
三、治疗原则
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小剂量阿斯匹林):附壁血栓风险
腔内方案:适用于解剖合适的RAA或者有高开放手术风险的RAA。主要手段是支架隔绝术;远端和肾实质内动脉瘤栓塞术。
治疗原则(开放方案)
开放手术切除+重建肾动脉:适用于大多数RAA
体外修复+自体移植:适用于复杂的远端分支肾动脉RAA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有条件的中心可以考虑实施
开放vs腔内
死亡率相似,但并发症类型不同:开放手术主要以心脏、感染并发症为主;腔内手术主要以出血并发症为主
腔内治疗的住院时间更短,出院后护理需求较低,同时总治疗费用也有明显下降趋势
四、随访和观察
RAA增长缓慢或不增长
开放手术病例建议给予CTA、MRA检查,某些特定病例需要血管造影检查,并长期影像学随访观察
保守治疗病例每年进行1次影像学监测,连续2年稳定后,改为每2-3年/复查1次
腹腔干动脉瘤(CAA)
一、诊断和评估
首选CTA:尽量使用1mm以下薄层CT
非造影剂的MRA:(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血管造影:如上述检查无法充分显示侧支循环,或计划行腔内治疗的CAA可给予血管造影
二、手术指征
CAA有明显的破裂倾向
CAA破裂的总体风险约为10%-20%
一旦破裂死亡率约100%
破裂CAA需要急诊手术处理
直径≥2cm的真性CAA,有直径增长或腹痛等CAA相关症状
假性动脉瘤,无论大小均应手术
直径<2cm、稳定且无症状、有重大合并症、预期寿命短的CAA患者,建议随访观察
三、解剖
三条主要内脏供血动脉:
腹腔干(CA)、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下动脉(IMA)
三条主要分支之间有广泛的侧支循环沟通:
CA-SMA:胰十二指肠动脉
SMA-IMA:Riolan及Villemin动脉弓(中央);边缘动脉弓(外侧)
四、治疗原则
根据解剖特点和临床条件个体化选择方案
腔内手术:有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优势,作为首选方案。主要使用弹簧圈或液态胶栓塞;支架植入
(CAA通常系及腹常干近端,需要精准的影像学评估)
开放手术:动脉瘤结扎(影像学检查要求有足够的肝脏侧支;多数病例对结扎术耐受良好)
五、随访和观察
保守治疗患者:每年进行CTA或B超检查,评估直径增长
腔内手术(尤其是栓塞治疗后):定期CTA或B超检查,评估内漏、残存灌注等
瘤囊栓塞法并未完全隔绝于动脉循环上,压力仍可能通过血栓传导到瘤壁
瘤囊血栓化不等于疾病完全被确切治愈
胃和胃网膜动脉瘤
一、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周围炎症:胰腺炎、血管炎等
动脉发育不良:中层薄弱
约占所有内脏动脉瘤的4%-5%,男性比女性多见,胃动脉发病率是胃网膜动脉的10倍以上
二、诊断和评估
首选CTA检查
非造影剂的MRA:用于儿童和孕期妇女,或有CTA或MRA造影剂禁忌(如妊娠、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破裂病例使用血管造影,并进行术前规划
三、手术指征
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腹痛,但可能高达90%的患者曾出现过急性破裂
动脉瘤破裂表现为胃肠出血比腹膜内破裂更常见
较小的胃或胃网膜动脉瘤亦有显著的破裂风险,建议对所有胃和胃网膜动脉瘤(不论大小)进行治疗
四、治疗原则
开放手术(传统上):单纯的动脉结扎;壁内动脉瘤实施胃部分切除
腔内手术(首选):弹簧圈栓塞;凝血酶注射(即使是破裂病例技术成功率仍高达90%)
五、随访和观察
腔内手术(栓塞治疗):术后每1-2年进行CTA或B超检查,评估血管重塑和是否动脉瘤再灌注
肝动脉瘤(HAA)
一、诊断和评估
首选高分辨率CTA检查,因为需要充分评估侧支循环
拟进行腔内治疗者,术前进行充分血管造影评估,并制订手术方案
二、手术指征
任何原因的假性动脉瘤一经诊断应尽快修复
有症状的HAA无论大小均应修复
无明显合并症的直径>2cm、每年瘤体增大>0.5cm建议修复;有合并症的直径>5cm的HAA,建议开放手术修复
合并血管炎的HAA、血培养阳性的HAA(细菌性心内膜炎)任何大小均应修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的HAA破裂风险显著升高)
三、治疗原则
理想的手术选择应该是在维持肝循环的同时隔绝动脉瘤
开放手术:切除HAA、人工血管、自体静脉重建肝动脉
腔内手术:支架隔绝动脉瘤
如解剖上可行,能维持肝脏动脉循环,建议所有HAA优先选择腔内方案
肝外HAA:腔内及开放均可,前提是维持肝脏动脉循环
肝内HAA:较小时建议弹簧圈栓塞;较大时建议肝叶切除
四、随访和观察
HAA总体上增长缓慢
对于无症状的HAA患者,建议每年通过CTA或至少CT平扫随访观察
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
一、病因
感染性常见:如亚急性心内膜炎(非溶血性链球菌)
动脉粥样硬化,占25%
动脉周围炎症:如胰腺炎等,占25%
真菌性SMAA:常见于<50岁年轻患者
创伤
二、诊断和评估
与其他内脏动脉瘤不同,70%-90%的SMAA在就诊时有症状,腹痛是最常见症状,其次是腹部肿块、发热、恶心和胃肠道出血
首选CTA,是最可靠、最快速的检查
拟进行腔内治疗者,术前进行充分血管造影评估,并制订手术方案
三、手术指征
SMAA的自然病程表现为易于扩张和破裂,38%-50%的患者表现为动脉瘤破裂,死亡率高30%-90%
无论大小如何,建议所有真性SMAA和假性动脉瘤一经诊断即尽快修复
四、治疗原则
无论是开放或腔内,都必须在修复动脉瘤的同时,确保SMA的通畅
如果解剖条件可行所有SMAA优先选择腔内方案(确保远端血供)
开放手术:切除SMAA,结扎瘤端血管,并重建SMA血供
空肠、回肠和结肠动脉瘤
一、病因
动脉中膜退变
局部感染、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结节多动脉炎、白塞氏病等
动脉粥样硬化并非本病主要原因
二、诊断和评估
主要表现为腹痛。其中空肠和回肠动脉瘤腹痛症状少见,而结肠动脉瘤腹痛症状很常见(90%)
动脉瘤破裂风险:30%的空肠和回肠动脉瘤、70%的结肠动脉瘤可能发生破裂,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死亡率高达20%-50%
首选CTA,是最可靠、最快速的检查手段
非造影剂MRA:儿童或孕期妇女,CTA或MRA造影剂禁忌(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过敏)
破裂动脉瘤给予血管造影并进行术前规划
建议常规使用炎症标志物筛查所有空、回肠和结肠动脉瘤患者的血管炎可能
三、手术指征
所有>2cm的空肠、回肠动脉瘤
任何大小的结肠分支动脉瘤(有极高的破裂机会)
有症状的或破裂的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动脉瘤,以及肠系膜分支假性动脉瘤,建议急诊手术处理
四、治疗原则
开放手术:切除动脉瘤,结扎瘤端血管,不必重建血流;肠壁间动脉瘤及肠坏死动脉瘤需切除部分肠管;既往有过肠切除的,需要特别注意侧支循环的完整性
腔内手术:弹簧圈、液态胶栓塞
药物治疗: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本病合并多结节动脉炎较其它内脏动脉瘤更常见)
胰十二指肠动脉瘤(PDAA)
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瘤(GDAA)
一、诊断和评估
首选CTA,是准确、可靠、快速的检查手段
非造影剂的MRA:儿童或孕期妇女,CTA或MRA造影剂禁忌(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过敏)
多普勒超声:能提供实时的吸气和呼气数据,有助于鉴别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相关因素
二、手术指征
PDAA和GDAA有较高的破裂风险,其中男性患者破裂风险显著高于女性
任何大小的PDAA和GDAA均建议及时修复
三、治疗原则(腔内治疗)
无论动脉瘤是否破裂,弹簧圈栓塞均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液态栓塞:直径较小而迂曲、无法使用弹簧圈的动脉瘤
覆膜支架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如果不能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近、远端动脉直径允许、迂曲程度较低时可尝试
血流导向支架:Cardiatis多层支架已经用于治疗GDAA
治疗原则(开放手术):
针对未破裂但需要保留远端血流的动脉瘤,建议开放手术重建
主要为动脉结扎、瘤体切除、端端吻合重建血流
非破裂PDAA和GDAA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9.4%)、死亡率(1.3%);破裂PDAA和GDAA实施开放手术死亡率接近(30%)
治疗原则(合并腹腔干狭窄建议同期处理):
有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开放手术松解,腹腔干主动脉旁路术等
无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腔内支架成形术
四、随访和观察
弹簧圈栓塞有约9%-15%的再通率(填塞不足、弹簧圈实化、迁移)
建议GDAA和PDAA腔内治疗后进行影像学随访观察,了解动脉瘤囊是否存在血流
小 结
1.内脏动脉瘤总体发病率较低,且多数无明确症状,但其破裂风险是致命的。
2.不同部位的内脏动脉瘤病因、临床表现、危险程度及处理方法各不相同,需要个体化制定方案。
3.腔内器材的丰富和介入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内脏动脉瘤可以更安全更微创地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更少。
内容来源:血管资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