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那么小,怎么就是晚期了呢?今天一起走近儿童肿瘤之王
日前,3岁男童反复呕吐被确诊癌症晚期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大众关注。湖南省衡阳市,3岁的小瑞因反复发烧、呕吐、不爱走路后被查出患神经母细胞瘤M期高危组。目前,小瑞已经做过了7个疗程的化疗,后续还需要进行25个疗程的放射性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去年9月,5岁患儿生病之后头部变形被吓哭的新闻同样引发热议,该患儿同样确诊神经母细胞瘤,是腹膜后病灶转移至头部引发头部变形,眼球突出。
上述新闻屡见不鲜,微博搜索“神经母细胞瘤”会发现有很多很多带着孩子苦苦求医的家长。
【神经母细胞瘤到底是什么?是癌吗?为什么孩子还那么小就是高危了?】
神经母细胞瘤被称为儿童肿瘤之王。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可来源于交感神经,但更多来源于腹腔内的器官-肾上腺。虽然有别于成人的癌症,但它属于恶性肿瘤,而且一半患儿为高危组,恶性程度很高,在小儿颅外恶性实体肿瘤中居第一位, 占小儿肿瘤的8%-10%,占所有小儿恶性肿瘤病死率的15 %左右,男孩多于女孩。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儿童肿瘤研究组(COG)根据发病年龄、肿瘤特征和肿瘤是否扩散将患者风险等级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三级。半数以上患者确诊时已经是高危,高危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仅为40%。因为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神经母细胞瘤被称为“儿童肿瘤之王”。
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初期,孩子的症状一般不怎么明显,这也是为什么神经母细胞瘤在发病初期很难发现的原因,但如果在症状比较明显之后再去医院进行检查,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临床表现】
神经母细胞瘤常见症状主要有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呕吐、体重减轻、厌食、呼吸困难、皮肤肿块、疲劳、骨痛等。不同起源的神经母细胞瘤其首发症状不同。
1. 起源于腹部的神经母细胞瘤
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肿块或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
2. 起源于胸部的神经母细胞瘤
表现为气喘、呼吸困难、咳嗽等。
3. 起源于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
可以触到颈部外侧肿块,这些肿块若压迫气道则可能导致喘鸣和呼吸困难。某些颈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肿瘤快速增长,可能合并先天性霍纳综合征,其特征是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和虹膜异色。
【治疗方法】
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分期、病理分型及生物学因素综合考量的,针对不同的危险度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
低危组和中危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化疗方案相对简单,药量小,化疗疗程相对比较短,预后好;而高危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方案包括诱导化疗、手术、干细胞移植、巩固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等,但即使如此,高危组患儿远期预后仍然很差。
目前,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还包括免疫治疗GD2单抗和三代ALK抑制剂。GD2是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在神经母细胞瘤里是100%的表达,因此称它为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临床研究表明,当前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GD2单抗具有杀伤机制,同时也具有亲和力,有软组织病灶的患者也是可以应用的。而三代ALK抑制剂对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疗效也在初步显现,三代ALK抑制剂联合化疗对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客观缓解率达50%。
2022年12月8日,赛生药业那西妥单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给药,治疗伴有骨或骨髓病变且对既往治疗表现为部分缓解、轻微缓解或疾病稳定的1岁及以上儿童或成年复发性或难治性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
那西妥单抗是一款靶向GD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最初由Y-mAbs开发。那西妥单抗与GD2结合后可引起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并激活补体系统,从而杀伤肿瘤。此前,那西妥单抗已于2020年11月在美国获批上市,是首款获批上市的人源化GD2单抗。
此外,马法兰(左旋苯丙氨酸氮芥)作为一款溶肉瘤素的左旋体,较消旋体溶内瘤素作用更强,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首选用药,同时对儿童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二线用药。
最后,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孩子如果出现个别相关症状,不一定就是神经母细胞瘤。因此不必过于紧张,尽早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保障孩子的健康。
注: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