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滕士勇成果在Top期刊《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发表并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期,吉大一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滕士勇研发的可膨胀HPMO胶囊实现了对多种疏水性药物的高效负载,该研究成果《Swellable hollow periodic mesoporous organosilica capsules with ultrahigh loading capacity for hydrophobic drugs》以全文形式在Top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CR一区,中科院大类一区,影响因子9.965)上发表。滕士勇为论文第一作者,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杨文胜为通讯作者。(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Volume 630, Part A, 15 January 2023, Pages 266-273)
临床上许多常见药物均为水中难溶性药物,如:麻醉镇痛药(丙泊酚、氟比洛芬酯、布比卡因游离碱)、抗肿瘤药(紫杉醇、喜树碱)、降压药(缬沙坦、替米沙坦)、部分抗生素、降糖药等。 新合成的化合物中超过40%的候选药物存在水溶性差的问题,这是阻碍药物研发和应用的一个严重问题 。近年来,由于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载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水中难溶性药物的水中分散性,增加了药物溶解度,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但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不容忽视,在过量使用时可能导致肾脏毒性、血管栓塞等副作用。因此,最佳的药物递送材料应具有最大的载药量,从而以最小的材料用量实现有效剂量药物的递送,进而降低载体材料引起的系统副作用。
该研究以柔性空心介孔有机氧化硅胶囊(HPMO)作为研究目标,对其合成进行了精准调控,并且对其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首次实现了4纳米超薄柔性空心介孔有机氧化硅纳米胶囊的一步法批量制备,并且创新性的通过胶囊特有的可膨胀性能实现对疏水性药物的超高负载。对比近期其他对HPMO负载紫杉醇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将HPMO负载紫杉醇的载药量提升了近10倍。对布比卡因游离碱、布洛芬等其他水中难溶性药物也有很高的负载能力,此研究的相关成果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具有良好的生物医用前景。
该成果为滕士勇在化学学院攻读纳米医用材料博士课题的部分工作。众所周知,跨专业读博难度较大,但滕士勇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层层递进突破难点,未走丝毫捷径,看文献、做实验,通读了工作组近10年来的所有博士、硕士论文后,不分昼夜地合成粒子、拍电镜照片,将课题组涉及的纳米金、纳米银、超顺磁Fe3O4、光热材料、荧光显影材料的氧化硅包覆、MSN、PMO、石墨烯等等方向的实验均尝试了一遍。在尝试PMO合成时,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发现了有趣的科学现象,即4纳米超薄HPMO胶囊。为确定研究方向,滕士勇在春节假期,7天通读了1200余篇涵盖PMO方向的所有文献,并做详细的阅读笔记,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掌握该领域的进展,滕士勇确认自己的研究目前尚无人涉及,最终选定HPMO为研究方向。
在实验的关键阶段,滕士勇连续数月吃住都在实验室,一张行军床、一冰箱的冷冻包子就是他的食宿,只为将省下的时间用来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难题被攻克了,将HPMO对多种水中难溶性药物载药量实现大幅提升。内心振奋的同时,滕士勇觉得唯独对家庭和孩子有所亏欠。此后,相关的后续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与无锡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合作开展的纳米材料对肺移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已发表SCI文章一篇。
作者简介: 滕士勇,男,42岁,党员,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麻醉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麻醉学家于布为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第10任主任委员),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杨文胜教授组,研究方向为纳米医用材料。临床麻醉擅长肝移植麻醉、肺移植麻醉、心胸外科手术麻醉、困难气道管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END 来源丨麻醉科 编发丨宣传 统战办公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