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教授: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实验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临床实验室
本文刊载于《临床实验室》杂志2022年12月刊“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诊断”
专题-「专家论坛」版块 作者:李柳冰 刘敏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广州510080
01 IIM-IL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
1.1 抗合成酶抗体
抗合成酶(aminoacyl-transfer RNA synthetase,ARS)抗体是以胞浆氨基酰tRNA合成酶为靶抗原,主要包括抗Jo-1、抗PL7、抗PL12、抗EJ、抗OJ、抗KS、抗Zo和抗Ha自身抗体。抗ARS自身抗体与IIM、ILD、发热、技工手、多关节炎和雷诺现象临床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称为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ASS)。随访225例抗JO-1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发现在随访结束时,ILD发生率可高达84%,而在随访基线时,ILD发生率约为50%。与抗JO-1自身抗体相比,其他抗ARS自身抗体的患者更常伴发ILD。在IIM患者中,抗ARS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合并ILD通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肺功能障碍,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更好,预后也更好。
1.2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抗体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MDA5)抗体在亚洲国家皮肌炎患者中的流行率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国家, 46%的抗MDA5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在发病6个月内死于呼吸衰竭,是IIM预后不良的重要标记物。抗MDA5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伴发皮肤溃疡可增加发生ILD的风险。在抗MDA5自身抗体阳性的皮肌炎患者中,与抗体效价较低的患者相比,效价高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更差,死亡率更高。
1.3 抗Ro52抗体
我国对1979例抗Ro52自身抗体阳性的结缔组织病患者进行分析,发现IIM是最常见的疾病类型,ILD的发生与抗Ro52自身抗体相关,且在不同结缔组织病中,ILD的发病率差异较大,抗Ro52自身抗体阳性而不是抗Ro60自身抗体阳性,更可能提示ILD的发生。
1.4 抗PM-Scl抗体
抗PM-Scl抗体主要分为抗PM/Scl-75和抗PM/Scl-100两种自身抗体。抗PM-Scl自身抗体是一种IIM相关性自身抗体,常见于IIM-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在抗PM-Scl自身抗体阳性的IIM患者中,ILD是主要突出的临床并发症,尤其是合并抗Ro-52自身抗体的患者,且部分抗PM-Scl自身抗体阳性的IIM患者可单独合并ILD,无肺外表现。大多数抗PM-Scl自身抗体阳性的IIM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但也有一些患者容易复发。
1.5 抗Ku抗体
抗Ku抗体的靶抗原通过非同源末端链接途径参与双链 DNA 修复,与DNA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结合,调节核蛋白的磷酸化。除了可见于IIM患者中,亦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患者中。研究表明,抗Ku自身抗体阳性IIM患者在基线时,有19%合并ILD,最终有56%发展为ILD。IIM患者中,抗Ku自身抗体阳性患者是以远端无力、ILD高风险、罕见皮疹和无钙质沉着为主要特征。
1.6 涎液化糖链抗原
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膜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膜上表达,细胞损伤和/或再生后会升高。现有研究表明,在IIM中,合并ILD患者的KL-6浓度显著高于不合并ILD患者,且KL-6水平升高与IIM-ILD的复发相关,是IIM肺纤维化和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我国一项该研究招募了1084名受试者,包括373例ILD、584例非ILD肺疾病患者和127名健康个体,检测KL-6指标,结果指出,在中国患者中KL-6以500U/mL作为诊断cut-off值时,对IL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75%和94.51%。
1.7 表面活性蛋白
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和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具有高活性。研究指出,与健康对照相比,ILD组SP-A和SP-D水平均显著升高,SP-D(77%)对ILD的灵敏度高于SP-A(33%),而SP-A(100%)对ILD的特异性高于SP-D(83%)。血清SP-A、SP-D与肺损伤程度和疾病临床过程密切相关。
02 检测方法
目前用于IIM-ILD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方法包括免疫沉淀法(immunoprecipitation,IP)、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线性印迹免疫分析法(line immunoassay,LIA)和斑点印迹免疫分析法(dot immunoassay,DIA)等。IP法是检测IIM自身抗体的金标准,但IP法的操作程序复杂且耗时,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对操作人员有一定的风险,故IP法的实际使用范围较少。临床上较常用ELISA法和LIA法检测IIM自身抗体。ELISA法能在短时间内同时处理大量样本,且能提供抗体定量的结果,能有效监测疾病活动。LIA的一大优势是一个样本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自身抗体。但LIA主要是一种非定量分析,虽然条带的强度与抗体滴度相关,但在结果呈现时价值不大,且LIA法和IP法之间的一致性比ELISA法和IP法之间的一致性要低。
我课题组比对了ELISA法和LIA法检测抗MDA5和抗TIF1γ自身抗体的一致性。结果发现,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一般。此外,LIA法对抗Ku自身抗体的测定具有高假阳性率,只有23%的LIA法阳性样本被ELISA法确认为阳性。重要的是,通过ELISA验证的大多数(65%)样品的LIA cut-off值超过150,而不是厂家所定义的超过15。此外,采用LIA法检测IIM自身抗体,还需充分评估该方法在操作实验室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避免周围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尽最大可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03 结语
总而言之,人们对IIM-ILD的认识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对IIM-ILD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仍然是一个挑战。已有的IIM-ILD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在临床实践中可联合使用这些生物标志物,以提高其临床价值。
-End-
题图 | veer.com
排版 | 张宁
审校 | 方研
版权归《临床实验室》杂志所有,转载合作请联系小编,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