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年患者指氧饱和度很低时,家中吸氧的情况下,如果趴着时氧饱和度有所上升,可使用此体位帮助缓解缺氧症状,但也只是临时手段,医疗介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提到,对 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 ,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 12 小时 。 那么,辅助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俯卧位通气治疗是什么?
俯卧位通气指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
简单来说,俯卧位就是趴着。趴着能促进背部肺泡「复活」、改善气血交换、提高血氧饱和度、促进痰液排出。
「趴着」是一种最为简单、安全、经济且有效的呼吸治疗方式。
俯卧位通气操作前准备
(1)先对患者进行俯卧位安全评估
图源:中国护理管理
(2)通过评估后再进行操作前准备 进行俯卧位安全评估,通过评估后准备进行俯卧位,填写俯卧位操作检核单和俯卧位通气评估单。
物品准备:
1、床单。
2、俯卧位时垫在脸部下方的棉垫或薄软头枕、薄马蹄型枕若干。
3、胸部下的枕头:
气管插管患者:用较厚且弹性较好的软枕。
气管切开 > 5d 患者:测量气管切开管连接呼吸机螺纹管的高度,测量软枕 + 无弹性较厚棉垫受压后的高度,俯卧后气管切开套管能较垂直地放置,避免挤压。
气管切开 ≤ 5d 患者:准备与床低位同高的床尾桌,准备床下照明设备,俯卧后头放于床头部的床尾桌上,肩部平床头沿,气管切开管及螺纹管可垂直悬空,防止气管切开管偏移位置不当。
患者人工气道、监测导管、静脉导管、ECMO 导管、引流导管、皮肤的准备。
人工气道:
根据最近一次的床边胸片再次评估气管插管位置。
考虑俯卧位时口腔分泌物污染情况,重新妥善固定导管。
评估气管切开管固定装置(气切绳)的松紧。
评估气囊情况。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口鼻腔护理。
监测导管:
心电监护导线:俯卧位前将电极粘干双上肢肩部及左侧腋窝。
所有监测导线或管路向头端方同整理。
预留左右移动及 180° 轴向翻身的导线距离长度。
取下可暂停的监测导线或管路,如压力传路器加压封管液体的输液管路等。
静脉导管:
能暂停的液体给予封管。
需要持续输注药物时,导管预留左右移动及 180° 轴向翻身的距离长度。
检查穿刺点敷料是否清洁及固定情况。
注意颈内静脉导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旦发现颈部出汗等造成敷贴固定失去功能的情况,应立即更换,并加强交接。
ECMO 导管:
检查导管穿刺点敷料是否清洁且妥善固定,确保导管无扭曲打折。
距离穿刺点 20 cm 处再次固定导管,并使用水胶体或泡沫敷料使导管勿直接接触皮肤、减少受压时导管对皮肤表面的摩擦。
导管预留左右移动及 180° 轴向翻身的距离长度,注意仪器与病床间的距离,并注意固定仪器与病床的刹车,以免滑动导致导管牵拉移位。
引流导管:
检查导管穿刺点敷料是否清洁且妥善盾定,确保导管无扭曲打折。
倾倒引流液并计量,能夹闭的导管夹闭后引流液放于患者两腿之间。
不能夹闭的导管,如胸腔闭式引流管,由专人协助维护,或将水封瓶放于一侧床边,轴向翻身于 90° 时及时移位于另一侧。
皮肤:
保护患者面部额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露骨、膝部,小腿胫骨及其他骨隆突俯卧位易受压处的皮肤,可垫上泡沫型减压敷料或皮肤保护膜。
注意俯卧时非受压但已经破损不易更换的部位,及时换药。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1)操作者站位。患者头端 1 位;左右肩部各 1 位;左右臀部各 1 位。
(2)物品准备。在患者身前放置一次性尿垫,吸水面朝向其会阴部;在患者胸部放置适合俯卧位高度的垫枕,垫枕上缘平锁骨;覆盖清洁床单,评估床单前后左右的适当距离。
(3)从左右两侧分别向内将覆盖的清洁床单卷紧,注意卷紧的床单能固定胸部垫枕的位置。若垫枕仍左右移动,应重新卷紧。避免俯卧位后垫枕移位,造成位置不佳而不能抬高胸部,甚至造成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及附件(连接呼吸机螺纹管)受压,一旦位置不佳需重新调整垫枕位置。体外膜肺氧合(ECMO)管路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等无需卷入床单,确定导管有足够移动长度即可。
(4)再次确认翻身方向,有 ECMO 导管或颈部静脉导管的患者,翻身方向以导管顺位为宜,跟随头端操作者指令向左或向右移动患者,后顺势将患者翻为 90° 卧位。头端操作者拖住患者头部并保证各导管、导线安全。
(5)左右肩部操作者保持患者处于 90° 卧位,左右臀部操作者上下手换位,更换后协助固定患者体位,左右肩部操作者更换手位,以便翻转操作。
(6)换手后顺势翻为俯卧位,头端操作者将患者脸部向左或向右轻放于薄纱布垫或棉垫上,检查气管插管或气切导管有无移位、受压,注意患者头部勿太高,保持颈部处于放松位,勿牵拉。左右操作者移除旧床单,将床单及垫枕拉平,保证接触受压部位的床单、枕套平整,整理同侧导管、导线。
(7)肩部操作者再次检查垫枕是否平整,逐一轻柔地将患者双臂旋转至头部两侧呈匍匐位。
(8)整理监测导管,避免相互缠绕,重新粘贴电极导线于患者背部,有创动脉管路重新归零;评估气管插管位置是否合适、气管切开管及呼吸机管路是否受压;评估患者面部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及时缓慢轻抬患者头部以减压;评估 ECMO 导管血流情况;评估引流管是否妥善固定,若引流通畅,恢复重力或低负压引流。
(9)俯卧位翻回仰卧位,除不需要准备翻身垫以外,评估及操作步骤与前基本一致。
俯卧位通气细节管理
1、通气时间:俯卧位通气复张肺泡具有时间依赖性,目前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尚有争议,建议不小于 12 h。
2、俯卧位期间:俯卧位 30 min、4 h及恢复仰卧位前复查血气分析;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3、为确保能达到俯卧位通气的最佳效果,应使患者腹部有空间移动。
用缓冲垫支持患者身体的几个主要部分,包括头部、胸部、髂部及小腿部分,以确保其腹部能够上下移动,达到最佳的通气效果。支撑垫放置不当可致腹内压增加、下腔静脉受压而引起低血压。
4、皮肤护理:俯卧位时足背、足趾、膝关节、会阴、胸部、肩关节、耳、前额等部位受压容易产生压力性损伤,应 2~4 h更换头部和肢体的位置。
在腹侧垫软枕,在易受压部位使用减压贴保护;眼部可以使用水枕,眼部血肿或水肿严重时可用凡士林纱布湿敷。
针对男性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护其阴囊,可将患者髋部垫高,使阴囊悬空,避免受压。
如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情况,须及时清理大便,避免造成患者会阴及肛周皮肤损伤,大便失禁患者可使用俯卧位通气专用大便收集器。
5、胃肠道及营养管理:由于俯卧位通气患者通常会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所以大部分患者多伴有胃肠动力减弱,易出现胃潴留等现象,但并非俯卧位患者就不能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研究表明,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在俯卧位时可以以 20~30 mL/h 的速度经空肠管泵入营养制剂,最高速度不超过 50 mL/h,可有效减少俯卧位患者营养支持时胃潴留的发生。
6、停止俯卧位通气的指征:
①俯卧位通气有效:通气的支持条件 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 10 cmH2O,FiO2(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 0.6,改为仰卧位至少4个小时后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FiO2 > 150 mmHg(20kPa)。
②俯卧位无效:俯卧位1小时后,PaO2升高 < 10 mmHg(1.33kPa);或者两次俯卧位后,和仰卧位相比,PaO2/FiO2 > 150 mmHg(20kPa)。
③一旦出现心脏骤停、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恶性心律失常、气管导管移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结束俯卧位。
俯卧位治疗并非适合所有人
俯卧位在治疗严重呼吸衰竭、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俯卧位时,可以减少腹内及心脏等脏器对肺组织的压力,使气流在肺内的分布更均匀,从而达到改善氧合的目的。
但此治疗非彼治疗,并非适合所有人,趴着本就不是一个正确的躺卧姿势,且长时间趴着不活动,也并不利于痰液的排出,长时间趴卧,老年患者也会受不了。
当老年患者指氧饱和度很低时,在还没有及时到达医院前,家中吸氧的情况下,如果趴着时氧饱和度有所上升,可使用此体位帮助缓解缺氧症状,但也只是临时手段,医疗介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丁香护士综合自: 钱江晚报、中国护理管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