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解密学堂之ALK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癌症2020年统计数据(GLOBOCAN 2020)显示,全球新发癌症病例数为19,292,789例,其中中国癌症的新发病例为4,568,754例(约456万),占全世界的23.7%,据估计2020年全球约有180万例肺癌死亡病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18%。其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5%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ALK基因融合
ALK基因融合在炎性成肌纤维母细胞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直结肠癌、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肾细胞癌、卵巢癌等实体肿瘤和淋巴瘤患者中均有报道;肺腺癌患者中ALK融合的发生率为3 ~10%[1],且多发生于年轻并且无吸烟史的患者。
什么是ALK融合?
我们先从DNA讲起,人体内的细胞大多是由DNA控制的,DNA相对于细胞来说就好比大脑相对于我们人类。一般来说,我们的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染色体是DNA的一种特殊结构,我们可以把DNA想象成一条长长的手链,这条手链是由一颗颗珠子串联起来的,那么基因就是这条手链的其中一小段。我们的主角ALK基因正是2号染色体中的一员,它会影响细胞的生长与分裂。正常情况下,手链是不会断裂的,但是当DNA受损之后,它会发生断裂,如果细胞内存在很多断裂的DNA,那么原本不是一条链上的DNA片段就有可能重新拼接到一起,这就是ALK基因融合。
常见ALK融合类型有哪些?
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ALK融合类型是EML4-ALK(大约95%),其他融合分子伴侣还有KIF5B、GCC2、TFG、KLC1、SOCS5、H1P1、TPR、BIRC6等。
EML4中也存在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是EML4的变体1(通常称为v1;外显子13与ALK的外显子20融合[E13;A20],占比为43%)和EML4的变体3v3a/b(通常称为v3,EML4的外显子6a/b与ALK的外显子20融合[E6a/b;A20],占比为40%)。较早的报道发现V3接受洛拉替尼治疗后所表现出的疗效要好于V1,但近期的研究表明不同的ALK融合类型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不大。
ALK抑制剂
目前已经6款ALK抑制剂获批上市,分别为:克唑替尼(一代ALK药物),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布格替尼(曾用名:布加替尼)及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恩沙替尼(二代ALK药物)、洛拉替尼(曾用名:劳拉替尼)(三代ALK药物)。 最新版NCCN指南针对ALK融合患者推荐:阿来替尼、布格替尼、洛拉替尼、塞瑞替尼、克唑替尼治疗。
对于国内患者来说,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恩沙替尼和布格替尼、洛拉替尼均已上市,其中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和布格替尼、洛拉替尼均已获批一线适应证。2022年1月开始实施的最新医保目录中,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和恩沙替尼均在其中,价格也较最初有了大幅度的降低,极大的提高了药物可及性。
无论是一代还是二代靶向药,部分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耐药现象。导致耐药的机制是复杂的,最常见的情况是患者体内出现了ALK耐药突变,如G1202R、F1174C/L、C1156Y等,阻碍了ALK抑制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出现了耐药现象,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其实不然,洛拉替尼也许是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或布格替尼耐药的患者的救星。 NCCN非小细胞肺癌2022 V3版本注明患者使用阿来替尼、布格替尼、塞瑞替尼或洛拉替尼后疾病出现进展且携带有ALK G1202R耐药突变,可以使用洛拉替尼(曾用名:劳拉替尼)。
ALK检测方法有哪些?
如何准确地得知患者肿瘤细胞中是否携带ALK融合呢?一般来说,目前应用较广的检测方法有四种,分别是NGS(二代测序)、RT-PCR(荧光定量PCR)、FISH(荧光原位杂交)以及IHC(免疫组化)。
NGS,由于其高效性,越来越多的受到患者与医生的青睐。相较于传统的生物检测方法,NGS可以一次性分析多种基因突变,避免了患者多次采样的繁琐与痛苦。有研究表明,NGS检测ALK融合的准确性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方法[6],而且NGS能够检测到罕见的ALK融合,这是其他传统生物检测手段所做不到的。
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最早用于检测ALK融合的检测手段,其优良的检测结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已知的ALK融合类型,FISH的结果相对可靠,但是如果患者体内存在未知的ALK融合,那么它就无能为力了。不过,截止目前,FISH仍是检测基因融合业界公认的金标准。
IHC,免疫组化技术是从蛋白质层面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ALK融合,采用的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通过抗体特异性地结合ALK融合产生的致癌蛋白,间接地判断细胞体内是否出现基因突变。这种方法准确性极高,但对检测人员要求较高。FDA批准Ventana ALK (D5F3) CDx 用于检测ALK融合。
RT-PCR,荧光定量PCR,NMPA(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了 RT-PCR 方法用于 ALK 基因检测。RT-PCR 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检测所有的 ALK 融合类型,只能覆盖常见融合类型。也就是说对于不常见的 ALK 融合类型,RT-PCR 有可能出现漏检。
参考文献:
[1]Pikor LA, Ramnarine VR, Lam S, Lam WL. Genetic alterations defining NSCLC subtypes and their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Lung Cancer 2013; 82:179.
[2]Mok T, Camidge DR, Gadgeel SM, et al.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and fin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data for patients with treatment-naive advanced ALK-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the ALEX study. Ann Oncol 2020; 31:1056.
[3]Hida T, Nokihara H, Kondo M, et al. Alectinib versus crizotinib in patients with ALK-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ALEX):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7; 390:29.
[4]Camidge DR, Kim HR, Ahn MJ, et al. Brigatinib versus Crizotinib in ALK-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8; 379:2027.
[5]Shaw AT, Bauer TM, de Marinis F, et al. First-Line Lorlatinib or Crizotinib in Advanced ALK-Positive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 383:2018.
[6]Lin C, Shi X, Yang S, et al. Comparison of ALK detection by FISH, IHC and NGS to predict benefit from crizotinib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2019; 131:62.
[7]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3.2022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