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内移植MSC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RIPK1表达并改善神经功能修复
王永洪1,2 徐勇2 马保新2 贾俊香1
1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厦门 361003;2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厦门 361004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43(12):1240-1245.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20903‑00689
基金项目
2018年福建省卫生计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2018‑ZQN‑86)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探讨鞘内移植充质干细胞(MS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脊髓化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MSC获取、培养及鉴定
腹腔注射4%苯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穿刺胫骨获取骨髓,采用Percoll(1.073 kg/L)分层液梯度离心,分离提取其有核细胞成分进行培养(37℃,5%CO2),培养基为:DMEM/F12、20%胎牛血清和苄青霉素(108U/L)。MSC在培养皿中贴壁生长,3 d以后更换培养基,用PBS清洗2次,去除不贴壁细胞,继续培养,每3天换液1次。MSC 50%以上融合,传代3~5代以纯化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细胞标志CD29、CD90、CD34、CD45进行MSC鉴定。
1.2 动物模型及实验分组
SD大鼠腹腔注射4%苯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参照文献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模型。连续监测心率,左颈总动脉置管测近端动脉血压,股动脉置管测远端血压。直肠内置入温度传感器监测体温,应用电热毯维持体温38.5 ℃。耳缘静脉留置导管针作为输液通路,术中输注复方乳酸钠4 ml·kg−1·h−1。正中开腹,游离显露肾动脉以下的腹主动脉,全身肝素化(200 U/kg)后,肾动脉下1 cm处阻断腹主动脉30 min(完全阻断的标准为远端动脉压力低于20 mmHg),制作SCII模型成功。
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Sham组),大鼠开腹游离腹主动脉后立即关腹,不做腹主动脉阻断;对照组(Con组),造成SCII后鞘内不做任何处理;PBS组,造成SCII后鞘内注射等容量PBS液;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1)组,造成SCII后静脉注射Nec‑1;MSC组,造成SCII后鞘内注射MSC。SCII第2天,采用比索比蒂布雷斯纳汉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对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测定,然后取脊髓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实验。
1.3 鞘内注射技术
收获培养细胞,悬浮于0.4 ml PBS。SCII后于L5/6间隙水平用16 G针穿刺,将已经消毒的PE‑10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缓慢抽出等量脑脊液后注入细胞悬液(MSC组细胞悬液中含有1×108细胞,PBS组注入等容量PBS)。移植后保持头高脚低体位1 h。
1.4 SSEP测定
应用体感诱发电位仪检测大鼠下肢SSEP。按国际脑电图学会制定的系统,仿人体部位放置记录电极(两耳连线与头颅冠状线之交点的前方)、参考电极(后脑部),刺激电极捆扎于一侧下肢腓肠肌外侧的皮肤上,接地极置于腹部,电极周围以温盐水湿润,极间阻抗<5 Ω,刺激强度1.5 mA,刺激频率1.5 Hz,叠加100次。记录下肢SSEP的P1波和N1波潜伏期和波幅(P1/N1)。
1.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RIPK1阳性神经元
苯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每组5只),左心室穿刺,500 ml生理盐水快速灌注,再以冷400 ml 4%多聚甲醛先快后慢灌注约2 h。按照参考文献进行L4/5脊髓取材、固定、冰冻切片、冲洗、孵育抗体、染色等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最后漂洗、贴片、干燥、脱水、透明,用中性树胶封固组织切片。选5张切片在100倍镜下相同的解剖部位截取同样大小视野记录阳性神经元数目。
1.6 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RIPK1蛋白水平
苯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每组5只),4 ℃环境中迅速切开椎板,取出L4/5脊髓0.3 cm,置液氮中然后转移至−70 ℃冰箱保存。参照文献分离细胞质和细胞质蛋白后进行电泳转膜,成功后用3%牛血清封闭3 h,再加大鼠RIPK1抗体(1∶200)4 ℃孵育过夜,用Tris缓冲液吐温20冲洗15 min×3次后加入碱磷酶标记鼠抗小鼠IgG(1∶500),室温摇床孵育1.5 h,最后TBST冲洗15 min×3次,加显色剂使条带显色。所有条带用Image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以目的蛋白与内参β‑tubulin的比值表示目的蛋白水平。
2 结果
2.1 MSC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仪鉴定
取融合50%以上的第3~5代MSC在显微镜下观察,绝大部分细胞呈纤维梭状集落贴壁生长。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鉴定分析得出:CD29表达率为100%,CD90表达率为99.6%,CD34表达率为0.7%,CD45表达率为1.0%。见图1。
2.2 各组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与Sham组比较,Con组、PBS组、Nec‑1组和MSC组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下降(P<0.05)。与Con组比较,Nec‑1组和MSC组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增加(P<0.05)。与Nec‑1组比较,MSC组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增加(P<0.05)。见图2。
2.3 各组大鼠下肢SSEP的P1波、N1波潜伏期和波幅比较
与Sham组比较,Con组、PBS组、Nec‑1组、MSC组大鼠下肢SSEP的P1波、N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与Con组比较,Nec‑1组、MSC组大鼠下肢SSEP的P1波、N1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P<0.05);与Nec‑1组比较,MSC组大鼠下肢SSEP的P1波、N1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P<0.05)。见图3。
2.4 各组大鼠RIPK1阳性神经元数目比较
与Sham组比较,Con组、PBS组、Nec‑1组和MSC组脊髓RIPK1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多(P<0.05);与Con组比较,Nec‑1组和MSC组脊髓RIPK1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P<0.05);与Nec‑1组比较,MSC组脊髓RIPK1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多(P<0.05)。见图4。
2.5 各组大鼠RIPK1蛋白水平比较
与Sham组比较,Con组、PBS组、Nec‑1组和MSC组脊髓RIPK1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Con组比较,Nec‑1组和MSC组脊髓RIPK1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Nec‑1组比较,MSC组脊髓RIPK1蛋白水平升高(P<0.05)。见图5。
3 讨论
本研究中采用的MSC是采集大鼠胫骨骨髓MSC进行分离培养,取融合50%以上的第3~5代MSC在显微镜下观察,绝大部分细胞呈纤维梭状集落贴壁生长。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90、CD34和CD45进行分析鉴定:CD29表达率为100%,CD90表达率为99.6%,CD34表达率为0.7%,CD45表达率为1.0%。此结果表明本研究培养的MSC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协会标准。研究发现:鞘内移植MSC后第2天,SCII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有所改善,而且下肢SSEP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鞘内移植MSC促进了SCII大鼠神经功能修复。有学者认为MSC移植后增强了脊髓神经元的抗凋亡作用,从而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功能修复。目前研究认为RIPK1是介导细胞凋亡和和程序性坏死的关键元件,本研究也发现与Sham组比较,Con组脊髓RIPK1蛋白水平增高,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减少,SSEP的P1波和N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而Nec‑1组抑制了脊髓RIPK1表达,同时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增加,SSEP的P1波和N1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由此可知脊髓RIPK1的表达参与了SCII的形成。本研究中鞘内移植MSC后:SCII大鼠脊髓RIPK1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脊髓RIPK1蛋白水平降低的同时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增加,下肢SSEP的P1波和N1波潜伏期和波幅也显著改善。
由此表明MSC鞘内移植后可能通过抑制脊髓RIPK1表达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功能修复。以往研究认为抗炎、抗凋亡是MSC移植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功能的机制之一。MSC移植可能阻断凋亡通路,尤其是caspase‑8被抑制后,细胞内产生复合物Ⅱb,包含磷酸化的RIPK1、RIPK3及混合系激酶域样蛋白,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RIPK1位于激酶域活化环内的第161位丝氨酸及其T环可发生自身磷酸化,从而激活RIPK1的活性。RIPK1位于复合物Ⅱa/b中,其抗凋亡域调控RIPK1介导凋亡或程序性坏死。本研究应用Nec‑1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RIPK1表达,却不能完全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甚至没有鞘内移植MSC的效果好。由此表明MSC防治SCII机制复杂,以往有研究认为MSC鞘内移植还可能通过分泌各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髓鞘的再生,促进局部血管新生和血管重建,改善轴突再生的微环境,从而减轻SCII。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