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照下,疫情来了后你家孩子是不是出现了这些变化,内附应对实招
很多人对于这段时间的感知都是:小心翼翼、内心没底,大家都还没阳的时候,时时刻刻担心阳;随着身边越来越多人阳,又忐忑自己怎么还没阳;真的阳了,发现很不好受;好不容易阳康了,又担心复阳;还担心XBB等毒株,害怕二次感染;而那些还没阳过的家长和孩子大多过得更加小心翼翼:身边都是“小阳人”,有点寸步难行的感觉,怎么办?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大人尚且难以调适,我们的孩子呢?
儿童是应激事件的脆弱人群,面对常规生活模式被打破,外出受到限制,与老师、同伴的互动机会减少,甚至可能被迫与家人分离,我们的孩子是否内心适应?我们出于保护,对他们格外小心翼翼,是否也对他们造成了影响?我们有没有为了防疫,而忽略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反应?家长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到孩子?
今天,浙大儿院康复科李海峰主任团队,为我们带来特殊的一课:特殊时期我们该如何呵护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李海峰 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擅长脑性瘫痪、孤独症谱系障碍、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等各类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及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肌性斜颈,骨关节疾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病,顽固性抽动症,难治性癫痫等各种疑难症的诊治。
你家孩子还好吗?
对照下,有无发生以下一些变化
学龄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常常是在危机事件当中容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多的表现为生理和心理行为的改变,如:
1困惑不解
孩子们发现,生活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大家都要宅在家里不出门,大人们神色紧张地谈论着“新冠”、“阳”,这些话题都会让他们困惑和不解。
2烦躁易怒
3岁左右的孩子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生活规律,上幼儿园的孩子已具备与同龄人玩耍,进行互动性的游戏,假扮游戏等能力,并且渴望与同伴玩耍。如果居家期间和小朋友互动减少,家长也没有为儿童安排丰富的游戏活动,儿童可能会表现出烦躁、过度哭闹等行为。
此外,家长们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感染孩子们,增加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当家庭中的成年人出现过度焦虑或压力时,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0-2岁)也可能会感到情绪困扰,3-5岁的孩子已经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反应,对家人的情绪感受更是敏感,成人的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会对其情绪产生影响,而孩子们有还不能很好地表达或控制情绪,容易出现情绪冲动或发脾气等行为。
3紧张害怕
面对让人不安的危机事件,孩子可能表现出多种类型的害怕,可能是害怕 “病毒”,害怕自己“被传染”,害怕失去家人;也可能存在一种泛化的不安全感,比如怕黑、怕传说中的怪物,或者说不出具体原因;还可能出现过分依恋父母和带养人,睡眠问题等。
4倒退行为
被迫与父母分离的孩子面临着无力感和无助感,一些孩子还可能会表现出典型的倒退行为,如哭闹、吸吮拇指、不想穿衣等。
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以上症状家长可以怎么做?怎么才能帮到孩子?
家长们应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心理“免疫力”呢?
1消除疑虑,传递积极信念
学龄前儿童可以形象思维为主,建议以游戏或读绘本的方式告知孩子发生的疫情,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不能出去、要在家里,为什么要戴口罩等等,同时向孩子传递积极信念,培养积极心态。
2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生活
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维护孩子的安全感。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孩子不得不“宅”在家里,作为家长,应该尽量保持孩子的正确作息规律,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制定每天作息时间表及内容,尽量按照正常学习时间安排孩子的学习、玩耍、运动、睡眠时间。每项活动时间可采用定时器控制,使他们目标明确,知道每天该干什么,养成时间观念。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做到合理有度,可以同孩子一起约束双方每天使用电视、手机和平板的时段、时长等,共同遵守你们制定的规则,互相监督。充足的睡眠及有规律的作息,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的情绪平稳。
3理解接纳负面情绪,帮助孩子合理宣泄
在疫情压力下,孩子的各种不良情绪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机体自我保护的表现。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情绪支配。情绪宜疏不宜堵,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要过于敏感和紧张,更不要试图否定孩子的感受。一方面,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教会孩子,只有积极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对情绪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家长应当允许孩子进行合理发泄。例如,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个发泄区域,鼓励孩子一旦感到愤怒、烦躁等可以去发泄区域进行一些无害化的合理发泄,如打打枕头等,但发泄行为仅限于发泄区域内;还可以准备一个垃圾桶,跟孩子一起把不开心的事情画在小纸条上,然后把代表“不开心”的小纸条扔进垃圾桶,这样坏情绪就被“处理”掉了;也可以经常和孩子玩一些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的游戏,特别是一些大笑的游戏,如枕头大战。
4亲近孩子,陪伴孩子
通过身体接触和亲子活动促进儿童安全感。一个拥抱、一次牵手、一个亲吻,都能给孩子传递安全感,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抚慰。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全身心陪伴孩子,享受纯粹的亲子时光,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一起进行互动游戏,讲个故事,一起制作玩具,一起做手工,一起制作美食等来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在特殊时期仍旧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值得被长辈关爱,而且随时有成年人和同龄人的陪伴和保护。
5利用丰富的活动提升幸福感
疫情期间父母与子女宅家对任何年龄的孩子和其家庭都是很大挑战,因地制宜地创造一些父母与孩子在家共同参与的活动十分重要。成就感是幸福感不可缺少的元素,利用宅家期间发展兴趣爱好,进行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如搭积木、拼图、手工等,增加儿童成功体验;探索适合的家庭运动方式,适当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鼓励孩子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体验成功感。同时,为了帮助儿童在这些情况下有一定的控制感和安全感,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只是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并戴口罩来保护他们的家人和邻居。
6与亲友保持“云交流”
因为疫情无法外出和探望其他家庭成员、小伙伴,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聊天的形式保持孩子们与他们的联系,支持孩子的社交和情感需求,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情感发展。
7创造社交场景,弥补社交匮乏
受疫情影响,孩子缺失了很多社交机会。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创设社交场景,比如家庭讲故事比赛、传球游戏等,锻炼孩子敢于表达、能够接住话题并将话题延展下去的能力;也可以利用亲子时间,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场景,可以是一起玩耍、团结合作的场景,也可以是发生冲突的社交场景,给孩子亲身的体验,增加孩子的社交经验。
8家长自身要保持积极的应对心态
父母们自身焦虑不安的情绪可能直接传递给孩子们。因此作为父母,保持情绪稳定非常重要,父母镇定、自信地应对疫情,是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支持。父母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来维持情绪稳定,也可以通过运动、音乐、倾诉来转移注意力,增加积极体验。
9寻求帮助,及时干预
当孩子出现了以下比较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症状,建议父母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严重畏惧:与之前相比,更加害怕黑暗、害怕想象的怪物、害怕正常的声响,不敢独处;睡眠失调:入睡困难、惊醒、反复做噩梦;行为失控:频繁地无故哭闹,易怒,攻击性行为大量增加,注意力不能集中;行为表现明显与以往不同,且影响正常生活。
儿童是应激事件的脆弱人群,家庭是儿童和心灵最温暖的避风港,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应高度关注儿童的心理反应,做到早预防、早筛查 、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以减少疫情带来的心理损害和后续的心理社会问题,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资料提供 / 康复科
编辑 / 木玉
排版 / 陈西瓜
审核 / 李海峰主任医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