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前赴后继全力以赴!这是温医大附一院的铁血担当!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前赴后继全力以赴,展现附一医人的铁血担当,为全市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2022年12月23日,在全市抗击新冠医疗救治誓师动员会上,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沈贤的发言掷地有声。
这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役!
阳性人数激增,医护人员大批感染、带病工作、减员,急诊科、发热门诊、重症监护室乃至普通病房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治压力,到处都弥漫着焦灼的气息……
“我们组建了500人重症、急诊后备队,360人重症护理队,500人发热门诊后备队,所有人员都经过重症、急诊轮岗,技术过硬,将实行车轮战,轮番上阵。
对于托底温州市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温医大附一院来说,全面决战重症高峰的时刻到了!
急诊:大伙都说自己随时能顶上,一定会扛过去!
上午9时,一位67岁老人昏迷后口吐白沫。伴随着一声声沙哑的“让一让,请让一让!”担架上的老人被紧急推入急诊抢救室。抢救室的拥挤,已经到了医生也快无处下脚的地步,没有空床,医护人员只能就地抢救……
作为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急诊科最先迎来了疫情高峰的冲击,最近两周,这样的急救画面时刻都在发生。
抢救室内的床位已经满员,作为战时抢救后备区域的急诊大厅也躺满了人,内科急门诊诊室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8个,但每天依然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在排队。
全院各专科高级职称专家纷纷报名支援急门诊,“我在新疆已经阳过了,非常时期,可以尽一份力”。还在援疆服务期的消化内科副主任黄庆科刚结束2个月的方舱工作,根据上级指令回温休假的他,主动报名返院支援,连续多天在急门诊连轴转。
“1月4日,急诊总人数1900余人,其中急危重症患者约130人;全院住院患者4200人,床位全满……”急诊科副主任(主持)洪广亮介绍,最近急诊抢救入院人数是平时的近3倍,其中急危重症数量较平常增加尤为明显,且大多是有基础疾病伴发低氧血症的老年人。而在公园路院区急诊科,整个急诊大厅都躺满了人,甚至急诊一楼后门CT室门口都是加床,再现了南白象院区投用之前的场景。
连日来,为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院党委书记沈贤直接到抢救一线办公,
动态调整救治诊疗政策,对全院医护人员、床位进行统一指挥、调度。
副院长卢中秋、吴高俊等班子成员带队查房,加快床位周转率。“全院启动方舱模式”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储备应急支援队伍,抽调医务人员支援发热门诊、急诊及重症隔离病区,职能处室负责人驻点急诊抢救室、发热门诊、参与临床查房,协助患者分流、调配床位……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举措,有效打通了全院床位运行链。
“好在最近几天医院出了很多新政策,医务处的几位负责人每天蹲在两个院区的急诊科协调,滞留人数降下来了,医疗救治秩序也更加高效了。”负责公园路院区急诊运行的急诊科副主任吴斌介绍说,根据阶段性患者实际就诊需求的变化,动态优化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前段时间公园路院区急诊内科诊室排长队,就增设发热门诊和机动班,向各科室抽调有抗疫经验的医护人员支援发热门诊,加快了患者分流,提高了诊疗效率;而近几日抢救室接诊的高龄老人、基础疾病患者数量较多,医院则安排各科室支援急诊,按指标认领病人,滞留人员大大减少了。
说起坚持在急救一线的医护人员,急诊400病区护士长李心群和410副护士长何春雷都有些哽咽:工作量翻了好几倍,不少同事感染后还未痊愈,比如夜班的姑娘现在还发着烧,本该尽可能安排他们休息的,但大家都是做急诊的,都知道现在的困难,好多人二十来天几乎没休息过,大伙儿都说自己随时能顶上,一定会扛过去的。
重症:在这个临时的“战地医院”里,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竭尽全力救治患者
12月中旬,我市迎来了重症患者救治的高峰期,作为浙南闽北赣东区域龙头医院、浙江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温医大附一院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全市重症救治任务,迅速进入人员、病房、物资的备战状态。
全院所有医护人员都轮转过重症或急诊岗位,长久以来形成的培养方式为这场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症高峰来临,医院迅速将南白象院区6号感染楼、公园路院区9病区和54病区全部增设为重症救治病房,使重症床位迅速扩容至360张。同时,在两个院区增设step down(重症后)病区,刚脱机或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集中在step down这个“缓冲区”里过渡救治后,再转入普通专科病房,这进一步缓解了重症收治的压力。
“一早赶来上班,看见一地没来得及收走的纸箱,可见昨夜又是一场战役……”这是医学工程处凌伟丽周六一早发的朋友圈。搏命重症战役打响后,各类物资的准备也进入白热化状态,相关行政后勤部门都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呼吸机、高流量氧疗机等紧缺设备一旦运抵医院,采购、医工人员是“有资源了,半夜也要装搭起来第一时间给临床”!
“所有床位迅速收满,这里就如临时的‘战地医院’,每个医护人员都绷紧了神经竭尽全力救治患者。”早上8时,在6号楼重症救治病区,ICU副主任王晓蓉、徐红蕾与经培训的内外科支援人员组成诊疗小组正在紧张的查房中。
收治在重症病区的患者大都是患有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老年人,病情变化快,医护人员时刻承担着巨大的体能消耗与心理压力,半夜接到“抢救电话”赶回病区支援是常态,很多时候结束抢救后,因放心不下患者,医护人员就在办公室简单打个盹,再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全院护理人员随时投入医院救治工作,特殊时期有太多‘轻伤不下火线’的例子,让我们又心疼又为他们全力拼搏的精神感动。”护理部主任孙彩霞说,收治重症患者以来,郑秀云、卫庆等有着丰富重症救治经验的护理人就冲在最前,挑起管理的重担,新开病区事务繁杂,他们不仅自己顶着尚未康复的身体坚持工作,而且根本无暇顾及住院的家人。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马继红,第一时间进入增开的重症病房,在物资、人员最紧张的时刻,克服困难,连续半个月无休,为争取生命抢时间。
“人手不足时,白班夜班连着上,医院给的5天隔离假一天也用不上。”另外,医院专业的呼吸治疗师队伍也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他们每天奔波于病房之间,布置氧疗装置,指导操作呼吸机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
需求大、任务急,随叫随到的他们,往往都坚持工作到组长们“强制”他们回家才休息。
俯卧位通气治疗有利于肺炎患者血氧值的提升,对于救治工作尤为关键。为此,医院新设俯卧位通气治疗专家组,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而收治在重症救治病区的患者往往是缺乏自主性的高龄老人,自身无意识使不上力,
常常需要4、5名医护人员一起协助。每天上午下午各两次翻身俯卧,一轮下来,医护人员脸上身上早已被汗水浸透。
“虽然工作量大幅增加,但看到患者呼吸逐渐顺畅,也给了我们许多救治的信心。”说话间,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张其霞又匆匆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内科:站在风口浪尖,便要成为那道坚固的防线
周五上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成业副主任医师在公园路院区呼吸监护病区夜班忙碌一夜后,顾不上休息又开始到各个收治新冠肺炎的其他专科病区查房,指导用药。据了解,打通全院床位,以“全院方舱”模式收治新冠感染患者后,呼吸与感染团队就承担起了全院所有非呼吸/感染专科主导的病区救治指导工作,所有高年资医生奔波全院查房成了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道“硬核”防线。
“我们感染病区夜班值班常常是一人负责多病区,患者危重情况频繁出现,医生需要来回奔波,夜班后体力不支病倒的情况不在少数。”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迎晓心疼地讲道。
同时,为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救治患者,我院专家结合国内最新指南和医院实际,针对性地制定了出入院指征标准,这也大大提升了评估的准确性,提高了床位周转效率。
“我们希望在特殊时期,能够尽最大可能发挥我们的作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玉苹如此说道。
时值深冬,“老慢支”、肺心病、肺气肿等疾病高发,更是在他们的任务清单上画下重重一笔。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科上下齐出动,每日仅系统中收到的会诊申请都在150人左右,床位一扩就满,通宵夜值成为日常,青年医师也担负起病区管理的重任......担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总的主治医师陈超蕾每日奔波在会诊和协调呼吸科床位的路上,几乎每天都深夜或凌晨才完成会诊记录,看到住院总群里其他专科同事不断的“求援”信息,终于忍不住感慨了下:“最近强度实在是太高了,每天都要写到凌晨,再不休息身子可能要撑不住啦。每一位平会诊病人我都会去床旁看过,所以可能会需要些时间,望各位老师见谅。”在排床时,她也会主动和急诊分流的医师申请,将更加危急的病患排到呼吸科病区,以缓解其他专科病区的压力。
感染内科作为硬核力量的另一支队伍,从疫情伊始便成为了发热门诊的主力军。为应对逐日翻倍的发热患者就诊人次,我院发热门诊诊室从3个增至7个,由原本感染内科固定配员变为感染内科带头,其他内外科医师增援。发热高峰时期,前去支援的医护人员纷纷因频繁接诊新冠感染患者而“中招”发烧倒下,但庞大的患者就诊需求却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发热门诊组长、感染内科医师陈瑞聪说,“我们都不忍心请假,因为不是我强撑着在干,就是我的兄弟替我顶着。”
哪里需要补哪里,面对急诊、门诊、重症监护室、专科病区等四处递来的需求,感染内科毫无二话地积极配合。尽管科室早已是满负荷运转状态,科主任卢明芹仍是说“最累的不是我们,要感谢各个科室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既然重任已经在肩,希望我们能够竭尽全力地帮助更多人渡过难关。”
和全院职工并肩作战的还有众多年轻的规培研究生与外院规培学员。这波疫情初起时,面对未知与担忧,372名各专科的规培研究生与外院规培学员毫不迟疑,第一时间选择留下,这期间,他们大部分人也“阳”了,面对巨大的救治压力,年轻的他们坚毅地休息一两天就回到工作岗位,穿梭忙碌于各个病房。
随后重症高峰到来,又有300多名研究生返院加入到全院医疗救治队伍中,为这场战役注入青春力量。
壬寅岁末,寒冬已至,春亦不远!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在一线,我们没有任何抱怨和懈怠,我们用责任和担当助力危重患者渡过了难关,这是我们一医人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好答卷,这是我们一医人“行医为民”百年初心的最好传承!辛苦了!所有一医人!
来源:宣传处
文字:王晓萍、尚琳姣、陈苑莹、任思嘉
摄影:周烨、曾成豪等
编辑:王坚连
审核:章虹霞、黄丽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