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微创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障碍已逐渐成为临床主流

2023-01-09 09:27   颅脑神经医学

神经调控技术是通过微创手术,用物理方法即射频技术,将射频电极插到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热凝固,即阻断其神经病理冲动的传导。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移民、休闲、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此带来的剧烈竞争、心理压力增大、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的改变等,这些无疑会导致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上升。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13.9亿人口中精神障碍患者高达2亿以上,总患病率高达1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1600万人,发病率超过1%。

根据世卫组织调查显示,按传统药物规律治疗,发病头3年有效率约70%,第5年降为30%,开始伴有社会功能下降;第8年降为15%,社会功能基本丧失;第10年降为5%,也就是随着病程延长,药物治疗的疗效越差,社会功能进行性下降,导致功能衰退,丧失治愈机会。

为何病史较久的病人服用了多年药物,但是症状控制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为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不明确,对其药物治疗也仅仅是对症治疗,缺乏对因治疗;其次,精神疾病往往伴有患者大脑神经环路的病理改变,病程越久,这种脑损害的结构改变就越明显,所以常规药物治疗往往不理想;最后,一般的抗精神病药物均具有毒副作用,患者因药物毒性而不能坚持用药或者用药量不足。

对于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病人来说,功能神经外科的微创手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多项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多个神经核团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立体定向技术辅助,可以精准定位这些神经核团,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神经核团功能调控,从而有效控制精神症状。如脾气暴躁、幻听、幻视、妄想、行为异常等,这些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如杏仁核、扣带回、中央隔区、伏隔核、内囊前肢、丘脑背内侧核等有对应关系。一次性多靶点集中调控这些神经核团,有助于立刻去除这些精神症状。

89551673227149075

手术计划系统

近些年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可视化精准定位和微创神经调控技术的完美结合。它不同于常规开颅手术,其巨大进步在于:(1)提前规划:术前规划手术路径,靶向路径清晰准确;(2)微创:头皮切口小,经2个直径8毫米的颅骨锁孔,采用2毫米电极即可以完成手术;(3)调控区域可控、安全:调控区域仅2毫米大小,不在人脑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安全性较高,不会发生瘫痪、残疾、痴傻等情况;(4)术后疗效好:手术可有效去除95%的顽固性精神症状;明显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敏感性;降低服药剂量;(5)增强社会回归能力:术后患者可恢复学习、工作、生活、交际等社会功能,逐渐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生活。

82501673227186228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机理不同,手术是直接将病变的神经环路阻断,发挥长效治疗作用。神经调控技术是通过微创手术,用物理方法即射频技术,将射频电极插到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热凝固,即阻断其神经病理冲动的传导。因为直接阻断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例如,术后麻醉药代谢干净后,病人清醒过来就显示了治疗效果,如脾气暴躁的病人立刻变得温和、有礼;原来敌视家人、没有亲情感的病人,术后立即变得对家人亲切、友好;甚至顽固的幻觉、妄想也可立即消失;以前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的,以前掌握的技能丢失的,术后又会恢复兴趣、重拾以往爱好。例如,以往爱读书的患者,术后第2天就愿意看书学习;以往会弹琴的,术后出院回家又弹奏起钢琴等等。

手术治疗精神疾病已有130多年历史,其手术靶点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总结,随着神经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的进步,神经核团调控技术也逐渐成熟。神经核团靶点定位即有解剖学定位,又有电生理定位,双定位模式保障了定位的精准性。我们使用了国际最新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即CT/MRI/DTI图像融合下的可视化、实时、个体化的数字精确定位,其定位误差从过去盲式定位误差的10mm~13mm,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定位误差±0.5mm。并且独创了小切口、多靶点、微调控等核心技术。截止到目前,我科室的专家团队已手术治疗精神类疾病近6000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微创,手术,临床,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