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光计划”杰出青年医师-科学家项目,将开启中肿青年拔尖医师-科学家人才培养新纪元,未来将在全球招收,期待更多优秀青年博士,加入中肿,加入“志光计划”!
人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是社会持续、长远发展的基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培养医学领军人才,中心创新提出“志光计划”杰出青年医师-科学家项目,旨在选拔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深远发展潜能的杰出青年医师,鼓励青年医师以重大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系统性和个体化培养,成长为引领未来肿瘤医学发展的代表人物。
什么是“志光计划”?
全称:“志光计划”杰出青年医师-科学家项目
命名:以中心第一任院长谢志光教授命名
创始:2022年中心实行第一届
谢志光教授:为华南放射学撒播第一颗种子的医学教育家
我国临床放射学奠基人、中肿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
谢志光教授,华南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前身)首任院长。1899年生于广东东莞,1917年考入湖南湘雅医学院并在6年后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放射学。26岁又多次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密歇根,跟随放射科大牛Hickey教授学习。在成为首位取得美国放射学会会员资格的中国人后,他又回到北京,继续为国效力。
在49岁那一年,谢志光教授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广东,先后担任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放射科主任兼广州市一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山医学院放射科主任等职,并于1964年3月1日就任华南肿瘤医院首任院长。
谢志光教授投入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开拓华南地区临床放射学和肿瘤学,为华南放射学的发展撒播下第一颗,以及其后的无数种子。
谢志光教授是中国放射学及肿瘤放射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对放射学,对肿瘤学,他付出了全部心血和精力。他在X线诊断学、放射治疗学、放射物理机械学、放射生物学、X线检查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第一个对中国人患肠结核、长骨骨干结核的X线征象,提出全面系统描述的专家;他首先提出一种髓关节特殊投照位置,被国内外采用,称之为“谢氏位”。
如何才能入选“志光计划”?
成绩优异,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和设想,综合素质优秀,更重要的是志存高远,立志成为一名临床医学科学家,并孜孜不倦付诸于行动。
“志光计划”入选者会获得?
中心医师岗位offer,中心优质培养平台和资源,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优渥的薪酬待遇,科研启动经费。
首届“志光计划”情况如何?
面向中心2023年应届博士毕业生试点实行
7名博士脱颖而出
首届“志光计划”于2022年11月发布通知,并面向中心2023年应届博士毕业生试行。通过简历筛选,面试评委专组面试评审,最终7位博士脱颖而出,成为首届“志光计划”入选者。
首届“志光计划”评审现场
想一睹首届“志光计划”入选者风采?一起来看看吧~
姓名:陈衍行
科室:内科
关键词:组学大数据分析、免疫治疗
陈衍行,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晚期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疗效欠佳的临床难题,通过组学大数据分析,揭示肿瘤的免疫表型特点,构建指导临床决策的肿瘤分子分型,开发改善疗效的联合治疗方案,指导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精准免疫治疗。目前以第一(含共同)作者的身份在Gut,Nature Communication等杂志发表论文9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获评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
对于临床医学科学家的理解:
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科学家,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诊疗基本功,敏锐的临床问题洞察力,全面准确的科研知识储备,“自我作古”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孜孜不倦的科研求证精神。解决临床难题,帮助广大患者。
未来目标:
未来将针对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异质性的临床问题,开发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预测标志物或预测模型,并探索针对耐药患者的免疫治疗增效策略及药物,从科学角度来回答并攻克实际临床诊疗难题,降低疾病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临床医学科学家。
姓名:潘艺芊
科室:内科
关键词:中山医八年制第一名、芊层卷
潘艺芊,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肿瘤微环境与代谢的联合治疗策略。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在Clin Transl Med,J Clin Oncol及EBioMedicine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参与多个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获评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
对于临床医学科学家的理解:
一名临床医学科学家首先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临床经验,还需要有敏锐的科学嗅觉和扎实的研究素养,善于将有价值的临床问题转化为可供实施的科学研究方案并踏实推进。但只会上临床和做研究还不够,只有学成一派,同时乐于并善于分享自己的成果,通过自己的工作影响并服务到更多的患者,才能真正称之为“临床医学科学家”。
未来目标:
未来结合临床样本资源及大数据分析,针对消化肿瘤的复发转移规律、耐药机制、增效靶点及疗效预测标志物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用心体会,努力钻研,争取成长为一名可为业界添砖瓦,患者首先想到的临床医学科学家。
姓名:陈梓杭
科室:放疗科
关键词:多元学习背景、强大自学能力
陈梓杭,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技术在鼻咽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以实际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2篇(包括BMC Medicine、JAMA Network Open),获得医药学奖学金。
对于临床医学科学家的理解:
临床医学科学家应当将临床和科研相结合,从临床现象中发掘科研问题,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最终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
未来目标:
在放疗和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自己在博士后阶段能锻炼科研思维、提高临床水平,保质保量完成“志光计划”的要求,朝着临床医学科学家的方向努力。
姓名:梁叶琳
科室:放疗科
关键词:成绩优异、英语达人、国奖常客
梁叶琳,2018届中山大学本科优秀毕业生,推免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优生优培直博生。主要围绕构建鼻咽癌转移预测模型进行研究,以共一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ranostics发表高水平论文,获授权专利1项。获得4次国家奖学金,获评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
对于临床医学科学家的理解:
临床医学科学家需要具备科研与临床交叉融合的能力,能将科研与临床结合起来,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让科研为临床服务。从病房到实验台,再从实验台回到临床,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往返循环过程。
未来目标:
未来于IRF2+巨噬细胞诱导T细胞耗竭从而促进鼻咽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深耕。围绕肿瘤转移的临床难题,研究微环境免疫细胞如何相互作用促进转移的分子机制。希望能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努力成为做“两条腿走路”的临床医学科学家。
姓名:马梓坤
科室:泌尿外科
关键词:思维活跃、五年专注一件事
马梓坤,2017级泌尿外科专业型硕士生,2020级泌尿外科专业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膀胱癌肿瘤微环境和化疗抵抗的机制研究。相关论文研究成果以实际第一作者发表于Cancer cell。
对于临床医学科学家的理解:
临床医学科学家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善于观察和总结。同时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高效的实验设计,将临床问题、基础实验和成果转化有机结合。
未来目标:
继续围绕膀胱癌化疗抵抗机制展开深入研究。为精准化、个体化的膀胱癌综合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姓名:邹宇田
科室:乳腺外科
关键词:论文总被引超1000次、
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乳腺科2023届直博生毕业生,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癌抗HER2治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其中IF>10的论文5篇(包括Nature Commun, Adv Sci, EBioMedicine等);总被引超1000次。参与多个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国家奖学金、泰和诚企业奖学金。
对于临床医学科学家的理解:
临床医学科学家首先应当是一名技术精湛的医生,同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生物医学的未知领域,善于运用基础和转化实验等手段解决临床问题,引领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未来目标:
乳腺癌抗HER2治疗耐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未来将继续围绕这一难点进行基础及转化研究,探索肿瘤微环境介导耐药的分子机制及靶向策略,致力于挽救更多乳腺癌耐药患者。
姓名:郑雪怡
科室:病理科
关键词:内驱力、执行力强,人工智能
郑雪怡,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时获得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保研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攻读硕博。硕博期间研究成果以实际第一作者两次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并获得了两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评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
对于临床医学科学家的理解:
临床医学科学家要能从临床中获得创新灵感,提出科学问题,然后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回答问题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及践行。临床医学科学家是连接临床医学与基础科学的桥梁,在推动医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未来目标:
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诊断及其在靶向治疗中的转化应用方面深入研究,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做真真正正有用于患者的研究!
“志光计划”杰出青年医师-科学家项目,将开启中肿青年拔尖医师-科学家人才培养新纪元,未来将在全球招收,期待更多优秀青年博士,加入中肿,加入“志光计划”!
文/李瑞雪、胡献之
编辑/赵现廷
审核/陈鋆
审核发布/文朝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