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冠救治“关口”放基层,落地实施需警惕形式主义
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提出十二条好办法。要求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的医疗物资、新冠小分子治疗药品供给,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和上下转诊及医联体协同指导能力,将疫情监测和服务下沉到社区、村级医疗中去,实现重点人群服务“关口前移”。
以笔者在北京就医观察,近期曾去到清华长庚医院(三级)、儿研所(头部)、安达医院(一级),是没有见到新闻报道的重症高峰紧迫感的。最直观是门诊患者比往常多,排队更久。
笔者不是想表达可以高枕无忧。恰恰是在这种情景状态里,感到很多危险。毕竟,以上述这些正常营业的不同等级医院为代表,在急救抢救新冠重症以外,广大医护医管普遍缺少警惕。
举些最极端猜测:走正常门诊的患者,假如突然在门诊大厅晕厥,院内急救抢救行动力、流程保障是有想象的么?那些血氧量已经明显有问题的人,在医院急诊门诊还要排多长的队伍?
这些都是说医院内的形式主义。患者到了医院,挂了号,在排队等医生问诊时,算不算接诊了?患者在医院排队时,生命体征有不好的迹象了,最后出大事或者没出大事,患者及家属无助么?
再说说医院外落地的形式主义。《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可能变走样。假如不管血氧量多么严重了,仍按部就班走一道道分诊转诊程序,从医学看是不必要和危险的。
这当然需要当地医疗资源甚至是具体医务人员的专业把握和救人命精神,政策不会规定那么细。这当然需要当地医政医管对广大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严格严肃救治优先级,从工作实际出发。
完美且理想的结果是:尽量不出现医联体内外的新冠救治不充分不平衡,且不出现救治不公平。只要有不平衡,必然更加有不充分。因为必然有不充分,更加需要有所平衡。把患者放在中心。
再说说医院外落地的形式主义。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但更要依托居家监测预防和居家治疗。但令人惋惜的是:从连花清瘟到抗原试剂到血氧仪,抗疫物资没有保供,也没有做好价格管治。
回头看,这里是有重大误区的:新冠防控有序放开伊始,竟以为不公共支付,所以不用管价格?任何时候想要管治,只要必要,都是可行的。价格管治面对的不是冷兵器战争:你跑吧我有枪。
曾经教训是:既然要守城,却在战斗前将炮手、瞭望员都从城门楼子上撤下来,很快转入乱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