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NEJM:急性心衰风险评估+快速随访策略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每日毅讯
急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危重症。虽然没有急性心梗那么争分夺秒,但是也需要快速处置,迅速纠正病因与诱因,打破心衰恶性循环,从而让患者转危为安。然而,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分轻重症,如果对这类患者做到精细化评估风险度再提供快速门诊随访是否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近期,NEJM杂志发表了来自加拿大的COACH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COACH研究是一项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进行的分布式整群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者将10家医院随机分配开始交叉试验的时间,以便从对照阶段(常规护理治疗)单向交叉到试验干预阶段。在干预阶段,急性心衰患者的救治要进行一个系统的死亡风险评估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提供干预,心衰低危患者提前(≤3天)出院并接受快速的门诊随访治疗;高危患者入院治疗;中危患者根据评分来进行治疗推荐。主要终点是就诊后30天内的全因死亡或因心血管而住院,及20个月内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5452名患者参加了试验(2972名在对照阶段,2480名在试验干预阶段)。在30天内,干预阶段入组的301名患者 (12.1%) 和对照阶段入组的430名患者 (14.5%) 发生了全因死亡或因心血管原因住院(调整后HR=0.88;95% CI,0.78-0.99;P=0.04)。在20个月内,在试验干预阶段的患者中主要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为54.4%(95% CI,48.6-59.9),在对照阶段入组患者中为56.2%(95% CI,54.2-58.1) (调整后HR=0.95;95% CI,0.92-0.99)。在出院后30天内首次门诊就诊之前,在干预阶段的低危或中危患者的全因死亡或住院人数少于6人。
“毅讯点评”
本研究依托一套评估急性心衰患者死亡风险的算法,实现了让低危患者迅速出院门诊快速随访,高危患者更久的在院进行系统治疗,从而改善了这类患者的预后。然而,本研究虽然证实了这样的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是很大程度上,该研究的成功取决于门诊基层医生的心衰处置能力。如果普通门诊的医师不具备这样的心衰处置能力,快速随访门诊很难做到准确的心衰评估和药物调整。以此来看,医疗进步的核心还是基层医疗队伍的素养和水平。
参考文献: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11680?query=TOC&cid=NEJM%20eToc,%20January%205,%202023%20DM1853210_NEJM_Subscriber&bid=1343153934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