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东方力量:致敬每一个负重前行的你!
最近你去医院排队、就医的时候发现等待的时间太长医务人员忙不过来。
请——给TA们多一些理解和耐心
岁末年初,疫情防控步入新阶段,面对巨大就诊压力,医务人员的日常是什么样的?
东方人的朋友圈表达了最真实的情绪
摘录在此,是以为记
从白天到黑夜,他们在与病毒抗争的战场上
白衣执甲 披荆斩棘,但他们,也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面对以倍计数的就诊需求,东方医院全院上下一心,人员紧缺,各科室“援军”充实急诊和发热门诊,床位告急
各病区整合统筹协调“多国部队”联合作战
科室人员减少他们“各显神通”
克服困难开展急诊手术为生命保驾护航
一生要强的东方人
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普通人,为了守护患者健康,他们咬牙坚守。
他们也是普通人,遇到家人病倒,他们着急,却仍在一线坚守,一封短短的慰问信,一个有力的拥抱,无声却温暖。
这个冬天这群最可爱的人他们在最忙碌的状态下,仍然充满希望,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来不及呈现每一个负重前行的医务人员来自朋友圈的摘录只是东方人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人在各自岗位上,奔波忙碌,顾不上发声,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大考”,我们看见破茧而出的“东方力量”。
南北院区各出实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北院——
医院领导小组牵头,对全院资源梳理,对科室进行整合、人员混编管理、设备统筹调配,保证医疗工作有序开展、患者应收尽收的同时,提升综合救治能力。 由医务部牵头,成立急诊分流专班,小组成员由院内中层干部担任,轮班驻守在急诊、留观、抢救室、输液室等地,建立了通畅的门急诊与病房衔接机制,协助及保障患者快速分流。 简化入院流程,根据留观患者情况、分级分类诊疗方案,直接将患者收治至各病区。建立了监测预警机制,当留观人数超过15人时,启动强制分流,确保急诊留观病房24小时动态清零。
在南院——
除急诊、呼吸内科、监护室等主要力量外,由院领导、医务部统筹安排,截止目前南院开设了5个呼吸、内科亚重症病区,每个病区配备有一支“联合部队”,内外科合作,团队医生经过前期监护室专项培训,各科室主任、骨干医生挺身而出,合作过程中大家都非常认真、积极、负责。
此外,高流量吸氧对氧气的压力有极高的要求,南院特别成立了“气道管理小组”,由麻醉科医生牵头,评估哪一类病人更需要这样的治疗,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分散在不同病区,保证整个大楼的氧气稳定供应。
在急诊、在ICU、在呼吸内科……
TA们是承担压力最多的一线岗位
一幕幕动人场景不断上演
01、看见急诊的故事打的是一场最艰难的战
急诊科作为承受第一波新冠感染大规模冲击的最前线之一。病情处置、危重抢救、病区转诊……一切工作都要在急诊科完成,工作量巨大。
“24号,我们急诊内科24小时接受了700多人;25号,800多人;到昨天,已经超过1000人次。”南院急诊内科主任赵黎明提到,从上周开始,送来急诊病人非常多,是平时的整整3倍。“急诊内科昨天24小时接收了1000多个病人,抢救室从零点到早上7点钟,抢救了100多个病人”,说起急诊内科最近的情况,赵黎明坦言“真的很难”。
“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昨天我们临时加了10张床,但是半小时内全部收满。”两年前,赵黎明和上海医疗队一起,支援武汉方舱医院,38天的援鄂经历至今记忆犹新。但是相比那段时间,他坦言“这次的压力确实更大”。
抢救病人、安排床位、接打电话、与家属沟通、交接救护车……急诊内科年轻医生刘显东忙得不可开交。“上班的时候特别亢奋,手心冒汗,不觉得累。下班就会感到筋疲力尽。”前段时间,急诊科在岗医护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近期院方从其他科室调拨了161人次支援急诊,医护日均工作时长下降为9至10小时。护工也非常辛苦,刘显东感慨:“我们的护工一天能走45000多步,我简直无法想象。”
北院急诊内科主任唐伦先介绍,原本有2间诊室,现在扩充到5间诊室加2间动态诊室,急诊输液椅由原来的40张扩充到162张。留观病床由20张扩充到66张,目前使用率在90%左右。为减轻急诊压力,医院成立急诊分流专班,由院内中层干部轮班驻守,保障患者快速分流,病人在急诊留观病房停留不超过24小时。
02、看见重症监护室的故事为重症患者抢回生的希望
东方医院北院重症监护床位有97张床位,全部可用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其中呼吸ICU有23张床位已收满,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和心脏外科ICU也收治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重症医学科主任马少林介绍,近期综合ICU里一半以上是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ICU还没有病人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亡。”
弥散成云雾的白,覆盖双肺一半以上的白。凝视着眼前患者的CT胸片,马少林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那么讨厌这个本属于冬天的颜色。
这张片子的主人,是ICU里一位年过古稀的大爷。最近几天,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患者增多,医生们意识到,将重症救治关口前移很重要。“每个环节提前一步就可能救命。”他语速加快,“这次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尽早趴’‘应趴尽趴’非常关键。”
走到老人床旁,他假意板起脸来,“前面趴得好好的,怎么又不趴了?”这份“责怪”里包含着几分着急——最近棘手的重症病例,无不伴有两个因素:高龄、患有基础疾病。老小孩也有点委屈,指了指自己的腰,示意不舒服。
“我们提倡的‘趴’指的是清醒俯卧位。”呼吸治疗师周炜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向人解释了,人的肺是由一个个小气球样的肺泡组成,仰着时大部分肺都在下方,肺泡容易被压塌“罢工”;而趴着的话背部换到上面,原来压塌的“小气球”不再受压,氧气能吹进去,二氧化碳能呼出来,“小气球”一复工,通气与血流比例更协调了!
“没让你一动不动,趴累了就换个姿势!”马少林“哄”着老人,却突然背过身子咳嗽起来,看着有些难受——刚“阳康”就回到岗位上,身体在向医生抗议。转过头,监护仪上的氧饱和度数值让他笑了,采取俯卧位后,90,91,92……逐步上升到了96!
每个被从鬼门关拉回来的重症病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临床的小伙子看着精神还不错,可去年12月23日因脑炎合并心肌炎被送进ICU时,已然深度昏迷,病情不容乐观。经过重症医学团队抗病毒、抗细菌的悉心治疗,五天后患者神志清醒了,气管插管也成功拔管,心功能EF值也从入院时的30%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好好休息,别让家里人担心。我们争取能回老家过年!”马少林为他打气。
03、看见呼吸危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全力以赴让生命延续
除了呼吸机、心电监护、输液泵、注射泵、营养泵工作的背景声音,现在又多了医护的咳嗽声。呼吸危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贺亚楠介绍,呼吸ICU共收治危重病人23位,一直是满负荷状态,许多医护阳康后立马投入岗位,连续连轴转是常态,日夜坚守着重症患者。
护士长助理陈桦在完成16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后,刚躺上值班床没多久,就被一声急促的声音叫醒:“陈老师,大抢救!”轮流胸外心脏按压,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连接有创呼吸机和除颤仪,协助气管插管,抽取血气分析……邓常文医生带领一线医生在一旁指挥和统筹,经过15分钟抢救,病人转危为安。
寂静无声的黑夜,往往潜伏着危机。凌晨1点多3床患者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下降至87%,当即陈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戴着面屏手持吸痰管进行口腔吸痰操作。随着痰液的吸出及调整高流量氧疗参数,患者转危为安。漫漫长夜,伴着呼吸机和监护仪屏幕上参数的不断变化,天亮了,在守护下患者又度过了平安的一晚……
由于减员严重,贺亚楠和陈桦开启了日夜对翻模式,俩人每天各连续上班12小时,主动承担病情最重的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护理工作,持续驻扎在监护室,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每天重复这些细碎而又重要的工作,来来回回地穿梭在每一个病床前,手上停不下来,脚上来去如风。护士袁田田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多久,“不敢去多想,未来太多不确定,我能做的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白衣天使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冲锋坚守。”
@东方人:
这个冬天你们辛苦了!你们的付出值得被铭记、被尊重,灯盏通明,新朝又一日,2023年一定是属于勇毅前行的东方人,因为我们不惧未来,迎难而上,相信长风万里,光明在前!
编辑:戴文仪
审核:孙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