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脆弱人群与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严峻考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多措并举,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效率最大化,牢牢守住急诊急救患者生命保障的底线。
随着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防重症、保健康”,保障脆弱人群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了近阶段医疗机构重中之重的任务。近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围绕急救与重症救治,集中力量“拧”成合力,全院一盘棋,人人赶一步。通过每个团队优化流程、扩容资源、提速提效,向“速诊、速收、速治”的目标使劲,全力保障急救与重症救治的“生命通道”畅通高效。
“这位患者俯卧位通气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好转,可以帮他把身体翻回来了。”1月4日傍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正带领团队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夜查房”。一位重症肺炎患者在经过近30小时的俯卧位通气后,血氧饱和度从90%上升到了96%,呼吸困难明显改善,动脉血气指标也趋于正常。十余位医护人员分别站在病床两侧,小心翼翼地把患者从俯卧位翻身为仰卧,又为他进行了气管插管护理。
俯卧位通气是辅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方法,能使背侧通气得到较大改善。普通患者的翻身轻而易举,但呼吸衰竭和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翻身则需要多位医护共同完成,在保护好各类管道的同时防止压迫损伤,而这两类患者在近半个月里的数量明显增加。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松江院区的重症监护室里。市一医院南部急诊危重病科主任洪江坦言,这段时间是他和团队工作经历中的艰难期。ICU病房中的患者绝大部分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有的肺部病变明显、有的循环不稳定、有的合并消化道出血、有的需要持续进行床边透析治疗。医护团队逐一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对循环不稳定患者,团队发挥专科优势,强化容量治疗,及时发现、干预病情变化;需肾脏支持的则及时行血液净化治疗。此外医护团队还对所有重症患者加强营养支持、疼痛管理、抗凝管理、血栓预防等举措。
“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室和急诊病房,我们的医护要对患者的各项指标保持高度警惕,时刻观察细微的病情变化。”王瑞兰告诉记者,“面对数量剧增的患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抢人,最大限度加快周转。”
“加快周转”成了当下市一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核心:预检分流快一点、检查检验快一点、配药输液快一点、病房收治快一点……一切举措都围绕着“速诊、速收、速治”的目标开展。在这背后,是市一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与管理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配合协作。
“我手上的活再快点,就能加快整个急救单元的运行”
在与重症监护室同为急诊急救“重镇”的抢救室,记者看到前一位患者刚被送入室内,自动门尚未完全关上,护士又一路小跑地与新来的一位120救护人员交接,将又一位患者用推床送入了抢救室大门。医护人员快速地穿梭在各病床之间,匆忙的脚步声、监护设备的运行声、克制的咳嗽声汇聚在一起,让人时刻神经紧绷。
据虹口院区急诊抢救室护士长杨炯和松江院区急诊护士长陆维珏介绍,元旦至今这四天工作日,市一医院虹口、松江两院区日均总计急诊量依然直逼2000人次,每日来院的救护车在190辆左右。面对这一考验,冲在最前线的急诊急救各岗位医护始终咬牙坚持,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持续加速全院医疗业务的运转。
在市一医院松江院区,急诊副护士长范仁静曾针对“过负荷状态下的急诊护理”做过预案研究,如今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她运用“CO-S-TR”模型对急诊的人员、物资、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将急诊急救的关口进一步前移:两位高年资护士在急诊绿色通道入口专职对接来院救护车,氧气瓶等基础急救设备也直接放置在了急诊入口通道处,患者一下车就能立刻接受必要的应急处理;心电图等关键检查同样“跨前一步”——经急诊预检护士判断有需要的患者可在就诊前就提前完成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或三级诊室优先就诊。“我们多跨前一步,就能更快地筛出危重患者,让他们尽快得到合适的治疗。”范仁静说道。
虹口院区急诊静配中心里,北部急诊输液室护士长胡美琴正手脚麻利地为留置针封管用的注射器抽入生理盐水——这可以为之后的留置针封管操作节约数分钟的时间。胡美琴告诉记者,近期每天需要输液的患者人数已接近千人,是以往的3倍有余。为了节约一分一秒,输液室的护士们经常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护患数量比悬殊,输液室的护士团队几乎全员带病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保持了100%的上岗率。有的护士姐妹实在撑不住了,就坐下吸一会儿氧,吃一粒药,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我们手上的活儿再快一点,患者就能尽快输上液,每个环节都加速一些,整个急诊急救单元的运行就能更快一些。”胡美琴说。
据悉,为了加快输液室周转效率,市一医院虹口、松江两院区都对输液位做了几乎翻倍的扩容,从原先的共130张座位,扩容到接近200个,并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增设补液二区。此外,还为留观输液和普通急诊输液配备了两套护理团队:普通急诊输液的护理由一支护理团队支援“承包”,用药相对较复杂、需要更密切关注的留观输液则由另一支团队负责。“两个轮子并排转,总比一个轮子转得快。”范仁静说道。
“收治培训再快点,全院治疗周转又能再提速了”
急诊急救团队竭尽全力,医院层面同样尽力统筹全院力量支援急诊急救工作。一方面,医院组建多支不同的专家梯队支援急诊台面,充实一线人力,最困难的时候不少科室负责人以及呼吸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出身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抱病披挂上阵,来到急诊一线接诊患者。另一方面,医院成立了由南北两个院区医疗副院长牵头,医务处、护理部等多部门参与的急诊分流专项工作组,将急诊患者按照时间、病情及拟分流科室制作清单。工作组每日在急诊大厅现场办公,督导、协调急诊患者分流,确保救治患者的第一关口保持通畅,住院床位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与此同时,医院打破按学科、按专业收治患者的常规做法,依托急诊危重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专科优势,联合其他学科为救治急诊患者释放更多物理空间。需要抢救的急诊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仍属危重症的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重症和部分危重症患者转到呼吸科普通病房的两个病区;症状稍轻的高危人群,或有重症倾向及需要照护的患者则转至其他科室开放的新冠感染专区病房。通过以上出口不断分流急诊患者,快速腾出急诊医疗资源,疏解急诊压力,集中保障危重患者的救治。
全院病房统筹部署落地后,呼吸科张旻主任和贲素琴主任更忙了。虹口、松江两个院区的呼吸科都增设了病区,床位数翻倍增加,科室还承担了全院的气管镜操作、新冠感染患者会诊及大量的新冠普通型、轻症患者门诊诊治等工作,工作量激增。两位主任带领团队积极部署、整合,迅速完成了扩充病区的功能布局、人员配备和物资保障,完善工作流程。在呼吸科等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北部呼吸科病床从原本的60张床位增加至120张床位,南部呼吸科病床从原本的16张床位增加至46张床位,大大增强了新冠感染患者的收治能力。
为帮助非急诊、呼吸专业的“跨界”医护更好地照护手中的新冠感染患者,呼吸科主任张旻不仅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团队建立新冠患者诊治组套和病史模板,还抽空制定了简明扼要的“新冠肺炎诊治”手册,并在医院支持下开展新冠感染诊疗规范流程的强化培训。同时,张旻特别开设了肺部影像专病门诊,每日接诊超过100位患者,为急诊分流了一部分患者压力。“在医院领导迅速精准的统筹指挥下,我们尽力让患者收治入院和全院新冠救治的治疗同质化,加强培训,这样医院综合治疗能力和资源周转也能进一步加强和提速。”张旻说道。
南部呼吸科执行主任贲素琴兼任着南部感染科主任的职务,8人的医生团队中1人固定支援急诊、1人固定支援发热门诊、1人作为急诊机动支援,剩下的5位团队成员要承担起所有呼吸科和感染科的工作。“每天到医院后先在呼吸科病房做早查房,查完大约是上午10点多,然后去发热留观病房查房,同时还要及时响应比原先增加了3倍的全院新冠患者会诊需求。”贲素琴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
“影像、检验报告再出得快点,
一线筛查诊断的速度就更快”
影像检查和检验同样是急诊急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急诊患者激增,CT检查的数量增加到了平日里的三到四倍,医院虹口、松江两院区门急诊共10台CT设备全力投入到急诊与发热门诊的患者检查中,放射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市一医院放射科主任张佳胤告诉记者,面对骤增的CT检查需求,放射科在虹口、松江两院区共增开5台CT设备,技师排班人次也增加到了平时的3倍。感染初期,放射科医生、技师一度减员超过60%,团队成员轻伤不下火线,无论是青年技师还是高年资医师,都咬着牙主动站出来把空缺的岗位全部顶上。在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几乎每位技师都是带病上岗,不发高烧不下操作台,每天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为了减轻急诊压力,加快人员分流和检查结果出具,放射科在门诊开设了“肺炎筛查胸部CT”专项检查,方便部分担忧自身有肺炎后遗症的新冠感染轻症患者进行筛查。“肺炎筛查胸部CT”的结果当天做、当天出,原则上可以控制在2个小时内出具检查报告。比起普通的胸部CT,“肺炎筛查胸部CT”报告丰富了和病毒性肺炎有关的诊断描述,尤其是对累及范围大的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提示,以便临床更快速、更精准地筛查重症人群。
动脉血气和心肌酶谱是对危急重症肺炎诊断最具临床评估价值的两个指标,也是近期急诊检验数量较以往大幅增加的项目。特别是动脉血气分析需要检验科技师采集动脉血,急诊患者又以老年人居多,循环差、配合度较低,取血难度相当大。检验科团队在娄加陶主任的带领下,优化急诊检验流程,协同急诊检验和大实验室检验协同,并增加急诊检验排班人量、轻“烧”不下火线,硬是扛下了比平时翻了5倍的门急诊检验需求。
在整体扩充检验人力的同时,娄加陶实时动态调整门诊、急诊和发热的人员配备,确保把人力用在“刀刃”上。检验科还将急诊检验与门诊检验联动,一旦急诊的检验样本出现积压情况,就立刻将样本转运至门诊的大型检验设备上进行分析。如此一来,各项急诊检验的速度就有了保障:血气指标基本在15分钟内可出结果,心肌酶谱60分钟左右能出结果,生化指标平均在90分钟内也可以完成,为急诊急救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院一盘棋,人人赶一步。面对脆弱人群与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严峻考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多措并举,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效率最大化,牢牢守住急诊急救患者生命保障的底线。
通讯员/宣传处 胡杨、沈轩
编辑/宣传处 蔡诗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