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DRG十大榜单(Ⅳ)
2022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是艰辛的、难忘的,是我们不愿过多留念的,因为其中充满着悲伤、离别。这一年,也是我们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的转折之年, 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正式宣告了3年多的抗疫之路已经结束,2019年的生活模式正在逐步恢复。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我们站在2022年的终点,再来回看这一年,除了心中的万千感慨,还有更多的发现,尤其是当我们将2022年的数据与2021年进行对比分析,在这艰难的时事之下,依然发现了诸多闪耀的亮点,这是时代之幸,是国家之利,是人民之福,是人性之善。
我们分析2021年与2022年的三级医院的DRG组数据,两年共9,726,361条可入DRG组数据,均按照CHS1.1分组器(628组)分组,其中2021年的数据占68%(146座城市),2022年的数据占32%(90座城市)(为了解决不同城市间医疗收费物价水平的差异问题,与价格相关的指标,均已按照所在城市2019年的人均GDP进行了对数校正)
我们通过数据分析,评选出了2022年度十大DRG组,分别从效率、技术、难度、价值、劳务、医技、药品、耗材、质控、合规这十大主题,评选出了各榜单TOP1的DRG组。
如果说艾登指数3.0系列是一次宏观上的观察,好比是用天文望远镜来仰望医保改革的星空,寻找改革的引领标杆。那么我们本次推出的十大DRG榜单系列文章,将是一次从微观上来观察判断医保改革进展的尝试与探索,好比是拿着显微镜来看医保改革,从细胞结构、组织病理等微观的视角,我们希望做一次寻路之旅,寻找医保改革对医疗实践影响的证据,寻找医疗机构面对医保改革的行为反应与结果改变。虽然我们本次系列文章命名为十大DRG,但是我们所渴望寻找的,是基于亿万条真实世界数据支撑的,千万家医疗机构艰辛奋斗的,百十家地市级医保机构努力探索的,中国医疗与医保高质量发展的循证之路。我们将分五期来推出这次系列文章,本期为药品费用节省TOP1DRG,与耗材费用节省TOP1DRG,将分别从药品费用、耗材费用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榜单七:药品费用节省
2022年药品费用累计节省最多的DRG组为BR15 颅内出血性疾患,不伴并发症或合并症,经过初步测算,BR15组例均药品费用从2021年的5,729元,降低到了2022年的4,731元,降低了17%,累计可节省药品费用1,384万元。在CHS1.1,这一DRG组对应的161个诊断,在ICD的类目中,主要属于脑积水、蛛网膜下出血、脑内出血、其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其他脑血管病、其他动脉瘤和动脉夹层、颅内损失。
据UpToDate研究,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脑卒中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造成了许多并发症和死亡。ICH可分为自发性和创伤性。而ADRG组BR1所对应的正是非创伤性的脑内出血。
全球所有脑卒中有9%-27%的病因为自发性(非创伤性)ICH。ICH的总发病率为12-31/100,000,不同种族间有差异。ICH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5岁后每10年翻一番。2013年一篇系统评价发现,即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是脑出血的2倍,但在死亡和致残方面,脑出血(主要为ICH,但也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全球负担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一般来说,发生活性抗凝相关的急性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时,需要立即逆转抗凝治疗。
但是据《抗栓药物治疗中颅内出血患者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研究,对于脑出血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推荐持续抗凝治疗,此外,如果脑出血患者合并危及生命的缺血、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纠正凝血功能时需要谨慎。
据新华社2021年6月24日的报道显示,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最为充分和激烈的是抗凝药利伐沙班片,20多家企业参与竞争,入围限价为每片27.6元,最终平均中选价约每片0.5元,最低达到每片0.18元,集采产品的充分竞争可以帮助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并节省更多医保资金。
我们希望今后将有更多的好药纳入集采目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福利。
榜单八:耗材费用节省
2022年耗材费用累计节省最多的DRG组为IC29 髋、肩、膝、肘和踝关节置换术,经过初步测算,IC29组例均耗材费用从2021年的19,918元,降低到2022年的14,052元,降低了29%,累计可节省耗材费用7,867万元。在CHS1.1,这一DRG组对应的24个手术与操作项目,与2022版四级手术目录对照,其中有21个手术为四级手术。
IC29组耗材费用的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工关节收费价格的下降。据2021年9月19日经济日报的报道,国家医保局组织开展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拟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
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因外伤、运动损伤、退变老化等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关节损伤、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量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置换人工关节。目前,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数量按照年均20%的速度增加。
在地方开展集采以前,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的平均价格在3万元左右,部分产品价格甚至超过9万元。但由于流通环节较多,中间商层层加价,导致人工关节价格虚高。再加上骨科耗材技术分类和组合复杂,消毒、电动工具等费用均含在产品价格中,难以直接竞争,长期以来是集中采购的难点。
按2020年采购价计算,公立医疗机构人工髋、膝关节采购金额约200亿元,占高值医用耗材市场10%以上,预计节约费用160亿元。
虽然人工关节降价,带来了患者耗材使用的巨大福利,但是集采的目的是促进医用耗材回归合理的价格区间,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因此集采落地后,还需要在改革中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以关节置换术为例,至少需要2位麻醉医生、3位到4位手术医生、1位器械护士、1位巡回护士,这些人员的劳动价值应有合理的体现。
我们用DRG的视角来看世界,好比是从漫威宇宙中蚁人的视角来看世界,又好比是戴上混合现实眼镜来沉浸式体验,可以看到医保改革的造浪者——医保局的追求与努力,可以看到医院在医保改革的大浪潮中的拼搏,可以看到患者借助改革的浪潮享受到的福利,可以看到众多厂商在冲击浪潮之巅的勃勃生机。
未来几期推文,艾登科技还将陆续发布多项DRG组数据,欢迎持续关注。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