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流速——老方的三个月
导言
人一辈子能有几个“3个月”?每一个“3个月”都能产生无限的可能,你在其中所做的任何一个选择,你所踏出的任何一步,都会带来命运的巨变,会将你引向不同的未来。
这篇印象故事讲述了一个晚期胰腺癌患者老方在3个月内的种种选择。看着他的结局,我们不禁思考,假如老方在发现症状时及时去医院检查,假如老方耐受了化疗的副作用,假如······可是没有假如。
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老方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无数人的缩影。生命不像月光宝盒一般有无数次重启的机会,请重视人生的每一次选择。
阳光明媚的春日,在四月的一个午后,退休公务员老方在家里独自看着电视。一个人在家,要是没有电视机的声音,就太寂寞了。老伴的黑白色照片就放在书架上,远远看去,依稀可以看到她熟悉的笑容。她走后,波澜不惊的岁月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不知不觉也七八年了。
老方突然觉得肚子隐隐有点胀痛,于是他关掉电视机,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小京巴豆豆抬起了头,疑惑地看了看主人,似在询问:“你怎么了?”豆豆是女儿去年送给老方的。养了段日子后,豆豆就跟自家的小孩子一样,挺懂事的。
老方从屋这头踱步到了屋那头,豆豆机灵的目光也从这头跟到了那头。去趟医院,又倒车又排队的,太麻烦!老方坐下来揉揉肚子,豆豆也跟着趴下了。
傍晚,老方带着豆豆出去溜达,跟邻居唠了会嗑,注意力一分散,好像把肚子痛这件事给忘了。但是,到了夜间,老方躺到床上之后,他发现怎么躺都不舒服,肚子硌得慌。“明天得去看看了。”老方边想着边关了灯。家边上的街道卫生院没多远,简单配个药还算方便。
一夜寂静。
隔天,老方一个人去了家边上的卫生院。
“老方,这是治胃溃疡的药,一个疗程的量,要是还没好,得去大医院啊!”周医生是老方的牌友,负责地叮嘱他。老方在边上戴上老花眼镜,逐行看着说明书。“嗯,都是些助消化的药,胃溃疡是老毛病了,以前就犯过。”
端午节,老方的子女带着孙子、孙女来吃饭。吃饭前,儿子方勇(化名)一看老方在吃药,眼疾手快地把药盒抢了过去,还问怎么回事。老方不得不把自己肚子胀痛的情况告诉了儿子。原来,老方吃了周医生给开的药之后,腹痛的症状并没有明显好转,但是他怕去医院给子女添麻烦,于是自己在药店里随便买了一些非处方药,试着又吃了几周。
方勇和妹妹方莹(化名)赶忙请了半天假,拉着老方去了当地的县医院。
就诊时,方勇跟当班的叶医生说:“我老爸不容易,有事老一个人扛着。5年前,有一天晚上突然晕了一下,也没当回事。后来,我们逼着他去医院急诊检查,才知道是脑梗,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留下了后遗症,现在走路还有点不稳呢。麻烦这次给他查仔细点,我们家属都会配合的。”
“他需要做个腹部CT,最近有明显消瘦吗?”医生的问话让方勇心里咯噔一下,老爸这个月说了两次皮带有点松,让他另外给打个眼呢!自己工作不轻松,常常半个月才去看他一次,每次也陪不了多少时间,没注意老人瘦了没有。“唉!太疏忽了。”
全腹部CT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胰腺占位,性质待查。在手机上看到结果后,方勇立刻去找叶医生,他隐隐约约有点明白,这不是好兆头。
到了医生办公室,叶医生说:“来的正好,刚在看患者的检查结果呢。”
方勇有点懵,电脑上黑白的图像他看不懂,但是一个略圆形的包块被医生用鼠标指着,还是看得出来的。
“胰腺肿瘤,有附近组织的转移,估计是不能开刀了。”叶医生的话带着些穿透力,让方勇一阵寒战。
“胰腺肿瘤手术是肝胆胰外科最大的手术,你老爸这个情况,再加上这么大的年纪,要手术怕是很难了……”叶医生平视着方勇,把判断的结果一字一句地告诉他:“如果还想着争取一下,就去省里的大医院试试吧。”叶医生看着方勇呆滞的表情,了然地拍拍他的肩膀。
“胰腺肿瘤,医生说是没什么机会了。”在打给方莹的电话里,兄妹两个忽然有了种相依为命的感觉。方勇沉默,方莹也沉默。
“去浙大一院挂个号,总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吧。”方莹的声音带着哽咽。“先不跟他说,我给我学医的同学打个电话,我们多问问专家总没错。”方莹逻辑清晰的两句话,让方勇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垂头丧气中看到了一线隐约的希望。
于是两人瞒着老方,隔天就去了浙大一院的门诊部。因为方莹之前联系了 同学,同学给她推荐了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专家程知国(化名)。
紧等慢等,终于轮到了,兄妹两人跟程主任说了老方的情况。程主任看了他们从当地医院带过来的检查报告,语气温和地跟他们说:“如果是胰腺癌的话,恶性程度的确是比较高的,而且已经合并了腹腔多发转移,目前只能先上化疗,后续可能还会加上靶向和免疫治疗,费用比较高,而且效果不能保证,你们自己心里要有个底。”
真真实实地再次听到医生给下的“判决书”,兄妹两人眉头越皱越紧,许久没有说话。程主任没有催促他们,他明白需要给他们时间消化这个信息。“程主任,给我们开住院证吧,我们总归是要试试的。”方莹终于还是开了口,强压着哽咽。
回到家后,方莹和方勇收拾好心情,故作轻松地对老爷子说:“爸,浙大一院专家说这就是个小毛病,能治好的,简单住几天院就好了。”老方看了一眼女儿眼角已经不太明显的泪迹,回复道:“都听你们的。”
在住院部把老方安顿好后,方勇和方莹第一时间就去找了程主任,希望能够帮忙瞒下老方的病情,怕老爷子撑不住。程主任也同意了。
两天后的一个傍晚,老方吃完晚饭没多久就出现了恶心、反胃,把刚吃下去的东西全吐了出来,方勇赶紧去找值班医生。正巧那天值班医生是程主任组的小张医生,那时他刚下手术台,扔下刚吃上没几口的晚饭就冲去了病房。询问了老方的症状后,小张回想了CT影像上胰腺肿瘤的部位,判断可能是肿瘤压迫导致幽门梗阻,于是决定立刻送急诊做CT检查。一查,果然如此。
于是,小张医生当晚再次跟方勇进行了谈话:“肿瘤晚期患者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需要放置空肠营养管,通俗地讲,就是在他的肠道里放根管子,直接将营养液打到他的肠道里。”小张医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和家属都是有医学基础的。
“那放了这根管子之后,他还能自己吃东西吗?光打营养液,人吃得消吗?什么时候能拿掉啊?”方勇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看得出来他很着急,小张医生耐心逐一解答。“哎,怎么会发展得这么快啊,明明之前还好好的,短短两个月就这样了。”
此时的老方正在病房里躺着,眼神无意识地看着挂在头顶右边的输液瓶。他在想事情,想他养在家里的小京巴,又在想已经去世了好几年的老伴,甚至想起了更久远之前去世的父母,不知道他们在那边过得好不好,不过也没关系,不用多久大概就可以见面了。两个傻孩子还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呢,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这哪还瞒得住。哎,这两个傻孩子以后该怎么办啊。
回到病房的方勇见到的就是这个场景。他一下子慌了,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父亲,怕自己的父亲还没开始治疗就放弃了希望。他又叫来了妹妹方莹,再次去了医生办公室。
“张医生,能不能麻烦你帮我们个忙。”
第二天查房,程主任带着小张等医生等一群人走进老方的病房,正好那时同病房的患者去做检查了。程主任拉着老方的手说:“方师傅,你这不是什么大毛病,现在医学发展这么快,还是放宽心吧,你看你子女多孝顺,一直陪在你身边,咱们坚持坚持。”苦口婆心劝了好久,老方看着兄妹俩忧心的眼神,点了点头。兄妹俩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原来,这就是方勇他们请小张医生帮的忙。当天一大早,小张就来找程主任,说家属想让他们帮忙劝下老方,让他积极治疗。程主任也不知道这半真半假的话算不算是善意的谎言,但是他也不忍心看着老方日渐消沉。
中午,家属去吃午饭了,老方自己一个人来了办公室,他在门口踌躇了半天也没进门。办公室里的小张医生看见了他,连忙给搬了个凳子。“医生,我想来问问我的毛病。”小张医生一时间愣住了,他还没反应过来怎么跟老方讲。“麻烦你如实跟我讲吧,我大概知道自己什么毛病了。”
小张医生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跟老方讲了。老方听完后也没问什么,抚了抚衣袖,站了起来:“谢谢医生。”说着笑了一下出门了。小张医生有点摸不着头脑。
第一次化疗是在两天后,老方的情况相对稳定了。考虑到老方的病情,程主任特意吩咐组里的医生,多观察老方几天再让他出院。没想到在化疗后第二天,老方就出现了很严重的消化道症状。他的血常规结果也不好,白细胞计数明显掉下来了。
在查房的时候,方勇和方莹都在,兄妹俩正在给老方拍背,老方身前还放着一个装呕吐物的小盆。“程主任,这可怎么办啊,我爸吐得这么厉害。”方莹焦急地问道,“的确有些人耐受不了这个药,你爸爸反应重了些,不过可以处理的,放心。”程主任回头跟小张医生说:“止吐的药再加一个,另外新瑞白(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一种常用的升白细胞药物)也开一支,多过来看看。”
呕吐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天,小张医生他们都紧张起来,生怕老方连第一关也挺不过去,好在后面呕吐终于慢慢止住了,白细胞计数也基本恢复正常。小张医生给老方开了出院单,嘱咐他们3周后来做下一次化疗。方莹不停应着声,慢慢扶着老方走了。老方边走边向医生挥挥手。
日子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小张医生没等到老方来复诊,忍不住打了个电话过去。是老方自己接的电话,说他不想继续化疗了。“可是不积极治疗的话,可能真的没多少时间了!”小张有点急了,老方却平静地说道:“我都这个年纪了,何必要受这个罪,还要连累子女,我现在挺好的。对了,前段时间麻烦你们了……”
小张医生挂了电话,他不知道老方是怎么说服子女的,但他不禁感到惋惜和无奈。临床工作中他见过太多这样的患者,但他还是不确定每个人在这个时候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有些人,真的很想活下去,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有的是因为经济因素或家庭因素,他们没有办法得到最好的治疗,只能希望最后在这条路上能少些痛苦;而有些人,像老方,则认为自己年纪这么大了,人本就是要走的,得了这么重的毛病,没必要治,接受得很坦然,表现得很坚决。
医院是迎接生命的地方,也是送别生命的地方。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每一个人,不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其实对很多事束手无策,但是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多一些。
注:本文首发于浙大出版社《浙一路·陪你走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