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将全力做好危急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为市民群众筑牢健康防线。”戴胜表示。
2022年12月31日
庆春院区和钱塘院区急诊接诊2450人,送抢救室抢救134人;
2023年1月1日
庆春院区和钱塘院区急诊接诊1924人,送抢救室抢救119人;
2023年1月2日
庆春院区和钱塘院区急诊接诊1900人,送抢救室抢救116人……
这是最近3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两院区的接诊数据。
急诊科主任洪玉才用“前所未有”来形容这样的情况。“从医30多年,我在急诊待的时间超过20年,这种情形,真的从来没有过。”洪玉才说,目前,医院急诊工作量超过历史最高峰的三倍多。大约一周前,急诊每天的接诊量开始迅速攀升,这段时间,两院区急诊总量和抢救室抢救患者总人数分别增加了218%和240%,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刷新。
“对我们来说,的确是非常大的挑战。”洪玉才坦言。
危急重症患者中80%是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比较大重症肺炎的不在少数
急诊接诊量不断攀升,其中大部分是轻症患者,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危急重症患者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
“以前,来急诊的虽然也是老年人为主,但现在这个比例越来越高。老年人大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因此往往他们被送来的时候情况就十分危急,出现了意识不清、低血氧,甚至是呼吸衰竭以及多脏器损伤等情况,需要立刻抢救。”洪玉才说,医院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中,80%是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比较大。
而在这些危急重症患者中,出现重症肺炎的情况不在少数,肺部存在大量渗出。
有急诊医生一晚做了10例气管插管、93岁老太太神志清醒下选择放弃
对很多病情危急的重症病人来说,气管插管是最先摆在面前的问题。
“气管插管,意味着患者面临呼吸衰竭,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大部分重症肺炎的患者是需要气管插管的。”急诊科医生何顺朋介绍,气管插管需要医生、护士、呼吸师三方高度紧密地配合,对于这一操作,急诊医护都不陌生,但最近这段时间也同样遇上了新的困难。
进行气管插管前,我们会先对患者进行球囊通气,使得氧合达到100%,保持在较好的状态,因为在插管操作中患者是没有办法进行吸氧的。而最近一段时间送来的危重症肺炎患者原本氧合情况就很差,即使进行球囊通气,氧合最多也只能达到90%上下,这就意味着留给我们插管的时间非常短,如果不能迅速完成,患者的风险就多一分。因此,需要医护精神高度集中,虽然插管过程并不久,但的确不轻松。
何顺朋说,若是以前,平均一个月会遇上2~3例需要气管插管的情况,而如今,每天都有3~4例。“昨天还听同事说起,前天一晚上他就做了10例气管插管。”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气管插管不轻松,对于患者本人和家属来说更是如此。
每当气管插管前需要和家属谈话,何顺朋都尽量把各方面的问题说明白,选择权在于患者一方。“面对年轻患者,我们会更积极一些,尽量建议患者家属多争取,而许多八九十岁老人的家属最终会选择放弃气管插管,只因为不希望老人再多遭受痛苦,我们也理解。”
今天我就碰到一位93岁的老太太,女儿希望气管插管,但儿子认为应该遵从母亲的意见。老太太虽然呼吸窘迫,神志还是清醒的,最后她很平静地表示放弃。
“放弃气管插管,意味着患者只能依靠纯氧面罩维持氧合,效果肯定远不如插管,但我们也希望患者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挺过去。”何顺朋说,在这种时候,急诊医生只能提供建议,选择权在患者本人和家属。而不管他们如何选择,医生都会全力以赴。
医院允许员工请病假、可没有一个人来找我请假……
“几乎就是不吃不喝不如厕,快要‘成仙’了。”洪玉才开着玩笑形容近期急诊的工作状态,笑声里还夹杂着几声咳嗽。
对于“阳”着上岗坚持这件事情,他不愿意多说。“没什么好说的,实在是太正常了,我们每一位同事都是这样,而且现在大家都已经‘阳康’了,跨过那道坎了!”放在自己身上是“正常”,可话锋一转,洪玉才心疼起了急诊的同事。
我们有同事烧到39.7℃,头痛欲裂,硬是说能坚持,吃了解热镇痛的药,甚至没时间等热度下来,继续坚持工作;有几位同事看着状态实在不对劲了,让他们回去休息一下也硬是不走,说“我走了没人接班,剩下的人忙不过来的”;医院允许员工请病假,可到现在愣是没有一个人来找我请假……我们总在告诉身边人“阳了”之后要多休息,可自己却都是在“背道而驰”。
家里有老人孩子“阳了”发烧的都或多或少有些焦虑
“我算是科室里‘阳’得比较晚的了,30多个医生,我大概是第二十五六个吧。”上周五晚下班后,何顺朋出现了畏寒发热的症状,烧到了39℃,第二天抗原显示阳性,但他照样如常上班。“进入工作状态,肯定是要全身心投入的。我主要负责抢救室的工作,更加不能马虎。”忙到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可那几天,何顺朋心里还是记挂着一件事,难免有些焦虑。
“我的孩子在我‘阳’的第二天也发烧了,才1岁半,年龄不到没有打过疫苗,高烧烧到了40℃。”为人父母,想必会有同样的感受,自己难受都不是事,到底还是放心不下孩子。“和同事们聊的时候,只要是有孩子的,都会因为孩子‘阳’了而或多或少有些焦虑。”
是面对病毒冲在一线的伟大英雄,也同样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
救护车每天七八十趟是常态抢救室床位增加到30张还是非常紧张
急诊科医生何洋说,以往的急诊,每天救护车大约来十几趟,现在每天七八十趟是常态,甚至有时候三四辆车一起到达。
患者在被送到急诊后,经过对症处理,需要尽快分流到各个科室病房或ICU。正常情况下,我们抢救室的床位是18张,后来加到25张,再后来加到30张,还是非常紧张,需要各方面配合迅速分流,才能保证正常运转。
何洋认为,急诊的工作是“紧急而单纯”的,“紧急”自不用多说,“单纯”目的只有一个——救人。
“这段时间我负责的是抢救室区域,所以接手的病人都是情况比较紧急的。听急诊诊间的同事说,偶尔会碰到只是因为咳嗽、低热而想拍个CT就到急诊要求开单的患者。的确有的人做完CT肺部会有细小的炎症表现,但情况是非常轻的。”医疗资源有限,更需要关注的还是高龄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希望轻症患者可选择普通门诊或附近社区医院就医,把宝贵的急诊资源留给真正有需要的患者。”
全力“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元旦新开一个ICU病区有38张床位
一方面,危急重症患者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急诊及ICU资源是有限的,这给救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医务科科长戴胜提到
为此,医院积极拓展急诊及抢救室空间,通过腾挪以及增加急诊分诊区域,扩大急诊诊区,设置呼吸道急诊,全科医师整体接管,扩大输液室,扩大抢救室空间,设置简易发热门诊专用配药诊间等举措,有效缓解了急诊排长队现象,使急诊抢救有序进行。
当前,医院积极落实“保健康,防重症”要求,两院区各设置8个新冠重症病区,共计667张床位,快速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按10位医生1组的混编形式,两院区共设置8个梯队人员,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最大限度降低转变为重症以及危重症比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我们医院的运行床位数是3300多张,按规定,ICU和可转化ICU达260多张就够了。但院领导非常重视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我们想办法增加可转换ICU床位至350张,尽可能让更多危重症病人及时得到救治。”戴胜说。
目前,医院有ICU床位137张,初步设定可转化ICU床位162张。医院采用三阶梯制有序开放综合ICU和可转化ICU床位,目前,现有ICU已不能满足收治要求,正逐步增加可转化ICU,随时根据危急重症的抢救情况进行动态调整。2022年12月31日,医院新开一个ICU病区,共有38张床位,已于1月1日投入使用。另外,医院有创、无创呼吸机及High flow设备充足,能满足现有ICU床位的使用,另有新补充设备将于一至两周内陆续到位。
“接下来,我们将全力做好危急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为市民群众筑牢健康防线。”戴胜表示。
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经邵逸夫医院综合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