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于泳浩主任团队——追光·中国麻醉行业科研一览(2021-2022)-华北篇

2023-01-04 14:20   古麻今醉

该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河北、天津等多家医院的上千名脓毒症患者以及老龄患者的麻醉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得到广泛的社会效益。 

前言

PREFACE

岁月荏苒,时光不居,创新中国笃行致远,搭建起广阔的平台,赋予麻醉学更多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国内麻醉学日新月异,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重磅发表,擘画学科发展的崭新蓝图,为行业崛起注入了源源动力。

见微知著,原始见终,为集中展示中国麻醉行业科研新成果,促进麻醉行业不同领域间学习交流,激励麻醉同仁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积极投身学科科研事业,特精选一批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飨共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我们携手共进、志存高远,共同见证中国麻醉行业科研创新的累累硕果,共同见证榜样的澎湃力量!

2021-202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88891672787734195

于泳浩

主任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所长

◆ 天津市教委麻醉学重点学科,天津市临床重点专科麻醉学科带头人

◆  现任中华麻醉学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妇产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分会委员、中国麻醉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天津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麻醉质控中心副主任、天津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会委员

◆ 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获得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全国百佳规培基地主任”等人才称号。参与了包括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麻醉学》、《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等10余部麻醉专业相关的医学书籍的撰写。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英文麻醉学课程,获得2016年国家级留学生品牌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参与2项,承担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资助等项目10余项,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省市级以上奖励7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150余篇)。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7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30人。

34391672787734422

十多年来围绕脓毒症器官功能保护、阿片类药物痛敏及慢性疼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围术期神经功能保护三个方向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脓毒症器官功能保护和疼痛机理对多模式镇痛方面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01、方向一:围术期神经功能保护

方向带头人:于泳浩教授

1.全身麻醉药物对发育期大脑的影响。

1)发现全身麻醉药所致幼年小鼠的神经发育毒性与非微管结合Tau蛋白的异常聚集密切相关,并提出发育大脑具有Tau蛋白脆弱性,为全身麻醉药物神经毒性的年龄选择性提供新的学术见解;

2)提出能量不足所致Nuak1的大量表达,是全身麻醉所致Tau蛋白大量脱离微管的重要原因,是造成发育大脑Tau蛋白脆弱性的基础;

3)发现全身麻醉药可致海马神经元募集Spastin,通过微管动力学的调控作用改变树突棘的形态和功能,从细胞骨架微管剪切所致树突棘重塑角度阐明全身麻醉药物致发育大脑神经毒性的相关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全麻药所致发育大脑的相关认知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慢性脑缺血致认知功能障碍分子机制的研究。研究发现血红素结合蛋白HPX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增强CA1区神经突触可塑性增强。HPX能够促进脑缺血后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血管再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并报道了麻醉和手术后血脑屏障破坏和功能障碍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重要原因,其机制与围术期神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自噬有关。氢气可以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减少炎症反应等起到老年患者围术期神经保护的作用。该方向研究目前获得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其他课题2项,发表SCl论文12篇,最高影响因子10.407,发表中华系列论文23篇。

02、方向二:疼痛机理与多模式镇痛

方向带头人:于泳浩教授

研究开展以来,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临床,更新了急慢性疼痛的治疗手段的理念,通过给予多种镇痛药物联合治疗的辅助治疗,使锌稳态与疼痛的研究处于国内外的较高水平。本单位获得多项省部级和国家自然基金的课题支持。促进了成果推广及国内外疼痛医学领域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通过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学术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并指导科学研究,协助国内许多科研团队共同提高了研究水平。该方向研究目前获得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6项,其他课题5项,发表SCl论文42篇,最高影响因子17.8,发表中华系列论文6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相关方向文章占有率达到50%,研究成果国际认可,发表在BJA;Pain;Anesthesiology;Anesthesia &Analgesia等杂志;该成果被30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治疗患者超过10000例,提高了麻醉镇痛管理的精准性、安全性、有效性。该方向研究在国际上证明围术期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相关机制和防治方法,并联合重庆玺德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仪,产品经过多次的改良和升级,已经成功应用于多家三甲医院的临床患者。

03、方向三:脓毒症重要脏器功能保护

方向带头人:谢克亮教授

在国内外首次揭示了氢气对危重症多器官损伤的保护效应:氢气吸入或富氢液注射对多种脓毒症多器官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显著改善动物存活率和器官功能(心、肺、肝、肾、肠道和脑功能),氢气防治危重症多器官损伤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内外率先证明了氢气防治危重症多器官损伤的关键机制:氢气主要通过激“Nrf2/HO-1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发挥对危重症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是氢气防治危重症多器官损伤的关键机制。在国内外牵头明确了氢气防治危重症患者多器官损伤的最佳方案并临床应用:氢气联合高氧或一氧化氮吸入对脓毒症器官损伤的疗效更佳,明确了氢气治疗危重症患者的最佳方案。本项目将氢气疗法用于临床危重症患者多器官损伤的防治,显著改善了危重症患者器官功能。该方向研究目前获得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12项,其他课题8项,发表SCl论文78篇,最高影响因子10.407,发表中华系列论文78篇。获得国家科技奖二等奖一项,天津市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已组建该方向的基础及临床的前沿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该方向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氢气对脓毒症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联合上海潓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氢氧气雾化机成功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资质特别审批,将氢气的成功应用于临床患者。该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河北、天津等多家医院的上千名脓毒症患者以及老龄患者的麻醉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得到广泛的社会效益。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麻醉科,脓毒症,危重症,科研,氢气,器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