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可从基层入手,以医疗记录共享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建立区域化信息共享网络。
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医联体平台依托内部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业务,向外延伸开展远程医疗/远程会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运行管理等服务。本研究调研了全国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调研面向全国参与医联体建设的医疗机构。通过在线调研方式进行,调研时间为2021年7月-9月。调研问卷由医疗信息化行业专家参与制定,浙江省和上海市20所医疗机构进行试点填报,再由专家修订后形成最终版调研问卷。
本次调研收到反馈问卷2 704份,剔除逻辑矛盾、数据缺失比例超过50%的问卷,有效问卷为2 462份,有效率为91.05%。参与调研医疗机构来自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1、信息化建设标准不健全,数据规范标准不统一。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思路,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各医疗机构独自为政,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医联体间信息共享困难,亟需出台统一的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
2、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医联体内大部分医疗机构独立进行网络安全建设,数据安全管理基础不牢固,没有统一规划,信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管理难、效率低、平台安全架构松散等问题。
3资金与人才保障措施有待落实。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医疗机构资金有限,亟需扩大资金渠道。同时,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也有待完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1.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根据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目标,合理、科学规划,以数据联通、信息共享为目标,在不同类型医联体内建设适合其业务发展的信息沟通机制、数据传输机制、网络安全机制等,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步伐。
2.落实保障措施。政府需统筹建立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管理机制。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一方面加大医联体、医疗机构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可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资金、吸纳社会力量支持等方式扩大资金渠道;另一方面注重信息化人才培养,在人才专业化培养、晋升机制上下功夫,使人才“留得住”。
3.增强网络安全防护。各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管理,落实基础安全保护措施,如部署安全套接字层/数字证书等,防止黑客入侵。建立医护人员账号个人负责制,对医护人员盗取患者信息行为进行严格追责。健全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制度,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管理。
4.制定智慧医联体建设标准。信息化建设可从基层入手,以医疗记录共享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建立区域化信息共享网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数据质量,增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数据接入能力。政府部门可根据不同医联体类型制定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以保证数据的联通性、共享性。可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根据试点反馈不断调整,最终把建设标准推向全国。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 舒婷等
文章刊期:2022年第12期
图文编辑:吴小红、邵若彬
审核发布:姚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