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照护机构,发挥专业支撑优势——北仑区个案研究之四
我们在北仑区调研时发现,有多家老年照护机构正在向“整合性”、“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北仑区按照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的思路,针对区内老年照护产业化程度不高、功能不齐全的短板,积极引进国内知名老年照护机构,以战略合作或招商引资等形式,迅速提升了区内老年照护服务的水平。这些老年照护服务机构在资金投入、专业护理及服务运营等方面都能发挥出专业化和产业化的优势,全方位提升了公办照护机构的场地设施和照护服务的质量。
譬如“九如城集团”就在北仑一共运营了3个敬老院(康养中心)和2个社区的区域性居家服务中心。其中的霞浦街道敬老院(康养中心),有100多张床位,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康养服务,现入住老人80多位。与此同时,九如城还在运营柴桥街道敬老院和下邵社区区域性居家养老照护中心。今年以来,又有新奇街道星阳社区居家照护服务中心,白峰街道敬老院也都已经改造完成,正待开业。
又如,北仑区明州康复医院开设特色老年康复科室7个,对老年人提供各种康复治疗。康复对老年人健康意义重大,应该得到格外的重视。现在这家康复医院平均入住率达到了68%。
另外,北仑区还引进了杭州蓝谷、钱江养老等本省的专业化老年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居家服务,实现8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每月3小时免费上门服务全覆盖,并为12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每年30—45小时的免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目前,北仑区仅保留一家示范性区属公办老年服务机构,即北仑区中心福利院。现有床位450张,全部对社会开放,接收自费入住的老人357位。另外,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改造改建民营老年服务机构104家,提供的床位占全区总床位的83%。另外还有2154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通过服务站点委托管理、服务项目协议外包等方式,引入专业老年照护机构参与运营,其中,居家照护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比例达到100%。以老年生活照料、辅具用品、健康服务、文体教育、旅游娱乐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迅速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宁波颐乐园、海曙广安养怡院、小柏家护等宁波本土养老服务品牌不断壮大。
公建民营是在政府履行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兜底线、保基本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合同协议的方式引进社会力量提高机构社会服务水平的运作模式。地方民政部门的职责是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推动公建民营机构的健康良性发展。具体有三:一是健全公开招标机制,确保全流程公开透明。民政部门要指导基层公开公正、规范透明实施公建民营,坚持招标等程序合法合规,保障社会资本平等参与,过程及结果要依法向社会公示。招标之前要做好功课,从严审查承接机构资质资信,从源头防控风险隐患。二是完善公建民营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并实施常态化检查、评估、监督,督促经营方有效落实运管合作协议。三是完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是督促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获取社会信任的重要途径。针对区域内的公建民营机构,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并定期考核,提升公建民营机构服务质量。
理论视点:当前,在我国的老年服务体系中,对机构服务扮演的角色一直存在着争议,一说“机构为支撑”,一说“机构为补充”。实际上,机构服务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机构服务,即业内所说的“院舍服务”,按当前民政部门的统计口径可称为“提供住宿的老年服务设施”。广义的机构服务,则是囊括了处于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照护服务的广泛意义上的“大机构”。
对广义机构服务的理解,可比照酒店管理集团,我们称之为“轻资产的老年服务经营商”。具体而言,就是在一个老年服务机构的统领和运营下,视需要在一片区域内设立一个有100—500张床位的“旗舰店”;然后向周围社区辐射,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然后再由社区中心对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居家服务。
上述政策创意背后的理念,就是坊间常说的“专业的事情要让专业的人来做”。在现代社会里,“养老”需求已经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全面负责老年人晚年生涯的健康需求和社会需求,尤其是对照护依赖老人。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随时都需要有人帮助的时候,对于照护者而言,平常不起眼的起床、穿衣、洗澡、如厕等生活琐事,都成了技术活,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否则对被照护者和照护者,都有可能出意外。但是,当一个社会或地区,老年照护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掌握技术的人才毕竟是少数,而照护机构因为在资金、管理等方面有优势,所以最容易吸引各类专业人才聚集。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专业照护机构在老年服务中来统领和运营不同层次、不同服务,无疑是明智的。因此,广义的机构服务仍然是老年服务体系的支撑。可喜的是,在北仑区的老年服务中已初具雏形。
关于“公建民营”,国际共识是:第一,促进民营部门和公立部门的合作和建立伙伴关系,使各级政府、民间社会、非营利部门和营利部门都能参与;第二,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要清楚界定民营部门和公立部门各自的作用和责任。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可能要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老年服务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应该让接受服务的老人及其家属享有充分的“用脚选择权”。同时,一个正常经营的老年服务机构能否盈利,是以机构床位的入住率为前提的,因此机构必须保持良好的质量和信誉记录。如果政府以此为基础建立监督机制,会容易的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