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过之后,你需要换一只新牙刷、新口红吗?
随着身边“阳过”、“阳康”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思考的问题从“阳了之后该怎么办”转变为“转阴之后该怎么办”
家里的日常用品比如唇膏、牙刷、杯子等上面会不会残留新冠病毒?有没有直接换新的必要呢?
不同种类新冠毒株在物体表面能存活多久?
2020年初,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研究了当新冠病毒离开人体后,通过气溶胶或飞沫传播到各种生活用品的表面上的存活时间。该研究表明,原始毒株的新冠病毒,在实验的温度下,可以在空气中存活3小时,在纸质物品表面可以存活4~24小时,在塑料和不锈钢上可以存活2~3天,而在玻璃上存活时间较长,达到了9天。
《新英格兰》杂志上的文章揭示新冠原始毒株存活时间。 [1]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病毒也在不断变异,今年的奥密克戎毒株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相比于原始毒株会有变化吗?
是有变化的
从原始毒株到现在的奥密克戎毒株,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其传播性越来越强,这与它们在各种物品表面上存活的时间有关。如今的奥密克戎毒株可以在环境中长时间存活,也使得疫情传播得更迅速。
“长时间”,到底有多长?
2022年初,日本京都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在塑料表面可以存活193.5小时,阿尔法毒株可以存活191.3小时,贝塔毒株、德尔塔毒株、伽马毒株则分别存活了157小时、114小时和59小时,而原始毒株仅存活了56小时。
此外,还研究了不同新冠毒株在人类皮肤上存活的能力,结果表明,奥密克戎毒株是在皮肤上存活时间最长,达21.1小时,其次是阿尔法毒株(19.6小时)和贝塔毒株(19.1小时),最后是德尔塔毒株(16.8小时)、伽马毒株(11.1小时)以及原始毒株(8.6小时)。
综上所述奥密克戎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确实比原始毒株要长但也仍只是数小时、数天而已。
多孔物体表面新冠病毒活力最差
一篇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文章,研究了在不锈钢、玻璃、印刷纸等光滑和面巾纸等多孔表面上奥密克戎毒株的存活时间。研究结果发现,奥密克戎毒株在玻璃表面的存活率最高,甚至在7天后仍然能发现存活的病毒。而在100%棉织物上,奥密克戎的存活率在4小时内会大大降低,24小时后则完全检测不到活病毒。
不同表面病毒存活时间:(A)不锈钢、(B)塑料、(C)丁腈手套、(D)防化手套、(E)N95口罩、(F)N100口罩、(G)高密度聚乙烯纤维和(H)棉花 [3]
虽然很多科学家对不同病毒毒株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进行了研究,但是影响每种毒株在环境中的存活的原因尚不清楚,一种猜想表示,棉织物的多孔性增加了接种液滴吸附的表面积,可能会增强病毒的降解,从而降低病毒的活力。
接触物体表面会感染新冠病毒吗?
“阳”康后的第一件事应该都是大扫除,很多人会把家里的家具,生病期间用过的生活用品,通通都要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擦一遍,不放心的甚至还要再喷一遍酒精喷雾。
但是实际上,气溶胶、飞沫才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接触物体表面感染奥密克戎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家中消毒最好的办法是开窗通风,每天2~3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开窗通风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空气里的病毒数量。
在一些通风不好的角落,或者是比较潮湿的地方可能存活的时间长一些,平时注意消杀即可。
对于卫生间、厨房等重点部位,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擦完之后静置半小时,再用清水擦拭。一些小范围的位置消毒可以用酒精擦拭,比如手机、电脑、开关、门把手等。
再次提醒家中一定要避免喷洒酒精消毒,因为酒精在通风不好时遇火会燃烧甚至爆炸,家中也不要囤积大量的酒精。餐具、杯子等物品可以用高温蒸煮的办法进行消毒,衣物正常清洗、晒干即可。
生活用品上的病毒会让我们感染“复阳”吗?
换个思路,你感冒后会换掉那些生活用品吗?
当然不会!
同样的道理,当新冠感染痊愈后,也不需要将生活用品全部换新。一方面是病毒在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最长也不超过10天。
另一方面,即使病毒再次感染了人体,也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因为在感染后,人体会针对相应的毒株、相应变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病毒时,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可以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2021年10月的一项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后最快3个月可能会再次感染。这种“复阳”不太可能是被自己的生活用品上的病毒再次感染的。如果短期内“复阳”,一定是不小心又感染了病毒的另一个变体。这就跟一个冬天反复得几次感冒是一个道理。
所以“阳过”之后不仅牙刷还能继续用其它的生活用品都能用!不需要更换也不必过分担心~
参考文献:
1.Van Doremalen N, Bushmaker T, Morris D H, et al.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16): 1564-1567.
2.Hirose R, Itoh Y, Ikegaya H, et al.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mong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Omicron has higher stability[J]. bioRxiv, 2022.
3.Kasloff S B, Leung A, Strong J E, et al. Stability of SARS-CoV-2 on critical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J]. Scientific reports, 2021, 11(1): 1-7.
4.Riddell S, Goldie S, Hill A, et al.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persistence of SARS-CoV-2 on common surfaces[J]. Virology journal, 2020, 17(1): 1-7.
5.Wilson C. How quickly can you catch covid-19 again?[J]. 2022.
6.Townsend J P, Hassler H B, Wang Z, et al. The durability of immunity against reinfection by SARS-CoV-2: a comparative evolutionary study[J]. The Lancet Microbe, 2021, 2(12): e666-e675.
7.Stegger M, Edslev S M, Sieber R N, et al. Occurr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Omicron BA. 1 infection followed by BA. 2 reinfection[J]. medRxiv, 2022.
8.2022-12-18北京青年报《北京佑安医院专家提醒:“阳康”之后仍要戴好口罩》.
来源:科普中国、健康时报
经邵逸夫医院综合编辑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