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战疫日记 | “挤”出更多空间和时间,看更多病人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医疗救治新阶段,北京协和医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利用门诊功能和空间,通过增加发热门诊医生出诊数量、元旦假期开设全天门诊、互联网门诊与线下“互补”、诊室增设氧气瓶、门诊多科联合会诊等,全力保障新冠感染者的“应接尽接、应输尽输、应治尽治、就地解决”,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就医需求。
落实首接负责制 分流急诊“刚需”
“我们尽可能‘挤’出时间,能够看更多病人。”内科党总支副书记、血液内科副主任庄俊玲作为内科学系核心组门诊负责人,正在紧张地为“发热门诊支援岗”制作排班表。
为了缓解急诊压力,内科学系不断进行尝试,最开始探索把急诊轻症患者“分”出来,到门诊楼内科就诊或续液,但目前急诊科接诊的病人以重症为主,试行了三天效果甚微。“怎么才能让患者更快得到救治,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既然‘分’不出来,那我们就‘走’进去。”庄俊玲表示,除了病房及血透中心等特殊岗之外,内科学系“盘”了“盘”已连轴转的医生名单,青壮年披挂上阵,在常规医疗工作之外,“挤”出时间每天上下午两班支援发热门诊。与此同时,护理部也积极协调人力支援院内医疗救治最前线,仅在急诊、发热门诊等一线战“疫”的就有20多人……在这场巨大的考验面前,每一位协和人都在努力克服着自身的各种困难,全力以赴战斗在最前沿。
党委副书记柴建军正在统筹安排门诊分流工作
内科学系支援医生在急诊看诊
护理部正在发热门诊协调人员安排
有基础病的急诊患者,如果需要专科医生会诊,也会分流到门诊。“很多基础疾病都与内科有关,所以我们这边接到转诊比较多,特别是在急诊‘流水’值班的内科大夫,他们可以直接诊间转诊。”内科门诊护士长贾建新表示,“现在都是应接尽接”。虽然内科门诊的护士都是“老将”,但她们的精神头一点不输年轻人,作为二层的“交通要塞”,不仅要站好自己这班岗,还经常充当整个门诊楼的引导员,虽然大家的嗓子都还哑着,但仍耐心地回答着患者的问题。
针对门诊重点人群患者,特别是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肿瘤患者、产妇和儿童等,各科落实首接负责制,充分利用联合门诊发挥多学科诊疗优势,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可就地在门诊区域组织多科会诊并实施输液吸氧治疗,减轻向急诊转诊的压力。
线上虚拟护士站上岗 提高沟通诊疗效率
“您在线上吗?医生呼叫您好几次,请您在四点半在线,到时医生会与您再次联系。”在门诊四层一间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在与线上诊疗的患者进行沟通。门诊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诊疗途径,增加出诊数量的同时,还新增了线上“虚拟护士站”,为云上的专家与患者在第一时间“握手”保驾护航,提高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
34个“新冠互联网门诊”自12月19日正式上线以来,目前已经成为线下诊疗的有力补充。由于该模块支持线上进行新冠首诊,也得到了患者“更方便”的点赞。为最大程度发挥门诊空间和时间的优势,医生出诊单元经常是线上和线下同时空交叉进行,但有的时候会出现患者在线了,医生还在看线下病人,而医生上线了,患者又离开了镜头前的情况。怎么才能让医患的沟通更有效率?
想到线下门诊的配置,“护士站”三个字出现在了门诊部副主任王治的脑海中。于是门诊部每天安排1名护士和1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值守,为互联网诊疗的医患提供“手拉手”服务。线上“虚拟护士站”的开通,让沟通与诊疗变得更为畅通。
“虚拟护士站”为线上医患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此外,护理部也积极拓宽线上护理咨询资源,特别是针对肿瘤、老年、慢性病和母婴等护理专科,增加了每日号源量,现在有近200名护士线上出诊,保障老百姓“足不出户”的居家护理需求。
患者服务不断优化 持续改善就医体验
自12月18日起,进入院区不再查验核酸检测或抗原证明,门诊部防控组组长张智的工作中心就转向了门诊封闭式管理,兼顾优化患者服务中心及“一站式”集中预约检查服务,不断提升“接诉即办”的响应率和解决率,及时帮助患者办理改预约,解决就诊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等。而新冠病毒感染后也一天未歇的张智,也被同事戏称为“钢铁侠”。
此外,急救用药、插管用物等装备齐全的抢救车及氧气瓶也在门诊楼的每一层“待命”,可随时快速处理异常情况。在门诊楼二层中心治疗室,还增设了氧气表头及负压吸引等以备不时之需,把“一切为民”的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细微之处。
门诊楼增设急救车及氧气表头等设备
走小步,不停步。协和门诊人正是通过一件件改善服务的小事、一点一滴专注细节的进步,优化就诊流程,打通关键环节,让群众感受到方便、快捷,有温度的优质医疗服务。
文字/王敬霞
审核/李春厚
图片/孙良 杜禹甫 门诊部
编辑/陈明雁 王敬霞
主编/陈明雁
监制/吴沛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