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前因素对止血与血栓检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需要从细节上把控检测的每个环节,才能保证结果的质量。任其千变万化,抓住本质原因所在,判读结果并非难事。
作者:任一梦 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当我们工作中拿到这样一份PT、APTT都延长的血凝结果,判读思路是怎样的?
已知患者信息:男,78岁,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 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因抗生素使用等引发的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的活性下降?感染?肿瘤所致的异常因子抑制物的产生?或者…… 相信根据之前做凝血实验的经验,很多备选思路已经在拿到结果的瞬间形成,那接下来要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查因。 尽管离心前已经查看过标本状况:没有发生凝固,采血量符合标准。但还是要再次确定,排除分析前因素的干扰。
可以看到,这份标本的确有问题! 红细胞层过高,肉眼可见已然超过了50%,而血浆量少于1ml。 接下来立刻查看其血常规结果:
果不其然,藏在血常规结果中“不起眼”的一个指标HCT出了问题,其明显超过正常范围上限。 我们查看血常规结果时,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浓度上。但HCT的异常升高却能在凝血实验中掀起不小的风浪,甚至会造成结果的误读。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血栓与止血检验标本使用枸橼酸钠抗凝。
其推荐浓度是3.2%或3.8%,并且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求是1:9。
枸橼酸钠抗凝原理
钙离子作为凝血因子IV,虽然不常被提及,但在凝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既可以在内源途径中与VIII/IX因子形成复合物一起激活X因子,又能在外源途径中和III/VII因子一起激活X因子,并且其在共同途径中与X/V因子形成复合物一起激活凝血酶原。 枸橼酸钠与血浆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降低钙离子浓度,阻止离体血液发生凝固,从而行使其抗凝作用。
示意图[2]
纠正思路
1、已知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求是1:9,实质就是抗凝剂:血浆的比例应合适(约为1:5)。
这里的血浆是参照正常成年人的HCT范围而定。
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5-45%。
当一份标本的红细胞压积(HCT)过高时,相同的采血量中,血浆含量就会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抗凝剂与血浆失衡升高,即抗凝剂过量。
多余的枸橼酸钠存在于血浆中,抗凝剂出现过剩,进而导致上机检测时覆盖不全,使凝血结果出现假性异常。
有研究表明,HCT正常的患者,以抗凝剂与血液比例分别为1:9和1:5采血,其PT结果分别为11.7s和18.7s,存在显著差异![1]
2、所以,当HCT>55%时,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使得这个比例回到合适范围,从而纠正检测结果:
①调整采血量;
②调整抗凝剂的量。
在临床实践中,从操作上来比较,调整抗凝剂的量会更为精准和简便。
【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实际需要的抗凝剂体积(ml)=1.85×10-3×采血量×(100-HCT);
以2ml采血管为例,从管底吸出:0.2-实际需要的抗凝剂体积(ml),将纠正过的采血管交由临床重抽复测,即可获得真实血凝结果。 3、这份标本经过计算:
实际需要的抗凝剂体积(ml)=1.85×10-3×1.8×(100-61.4)=0.129ml。
吸出:0.2-0.129=0.071ml(71ul)抗凝剂。
纠正采血后复测结果如下:
其结果完全恢复正常,因为及时发现HCT的异常的影响,避免了给临床提供“有误”的引导,也避免了后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弯路。
小结
1、HCT过高引起的凝血结果异常在临床上十分多见,应重视其内在原理及关联,及时纠正。
2、分析前因素对止血与血栓检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需要从细节上把控检测的每个环节,才能保证结果的质量。任其千变万化,抓住本质原因所在,判读结果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 [2]止血与血栓基础理论与临床(第三版) [3]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
END
文章来源:检验医学网
编辑:青翠欲滴
校审:晨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