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线 加班加点 南京儿医奋力守住儿童健康防线
近期,儿童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迅速增多,南京市儿童医院作为地区内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接诊压力倍增。自12月中旬开始,该院仅发热门诊的日诊量高达3000多人,比平时多了1000余人。
在医护力量严重减员、工作量陡增的情况下,医院广大白衣战士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勇毅前行,奋力守住保障患儿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南京市儿童医院里有着一张“特殊的排班表”。最后一行名为“雷锋”的排班纪录,我们甚至都不知道“TA”是谁,但他们却是这里最温暖的名字。
这张“特殊的排班表”也被央视一套、新闻频道及多家媒体纷纷转发报道,其中央视共进行了四次循环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12月28日首次播出 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播出
争分夺秒 ,让发热患儿得到及时救治
12月26日早晨8点,南京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琴已经工作了21个小时,“从凌晨到现在,看了差不多有200位患儿。”为了顶替身体不适的同事,张琴夜里只休息了3个小时,电话那头,累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在支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半个月后,12月15日张琴和医院其他6位医生撤回,负责新冠发热门诊和新冠病房诊疗工作,十多天里一直未休息。
“新冠阳性患儿越来越多,我们人手严重不够,正常轮班已经不能实现,目前是12小时一个轮班,大家都在咬牙坚持。”
南京市儿童医院发热门诊为了应对激增的就诊量,协调了呼吸科、重症科、感染科等科室的10位医生和37位护士全力支援新冠发热门诊和病房。
眼看着日门诊量从80多迅速增长到800多,新冠病房38张床位全部住满,而医护人员因为感染和超负荷工作渐渐体力不支,张琴和同事们打起十二分精神,“能多挺一会是一会。”
重症科医生赵劭懂咽喉肿痛、高烧39度,依旧坚持每天坐诊十多个小时。他说:“哪怕躺下休息也一定要在医院里,能在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
呼吸科医生黄霞,一位看上去瘦小的年轻女医生,新冠阳性后歉疚地说:“我影响了大家的工作效率,但我还没倒下,还能坚持。”
感染科医生夏晨目前发热依然坚守岗位。
呼吸科医生梅娟娟家里老人和孩子都发烧了,她结束十几个小时门诊后赶回家照料,第二天再接着新一轮轮班……
“虽然大家在如此高压和高风险的环境里面临种种困难,但这十几天来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抱怨,排到什么班就上什么班,互相补位,争分夺秒,让发热患儿得到及时医治。”张琴说。
连轴干为新生儿撑起保护伞
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的病房内,不时传来患儿的哭闹声和咳嗽声。
目前这里收治着近100名出生仅数月的患儿。这些感染了新冠的婴儿们尚不会牙牙说话,全靠医生和护士去观察、治疗。“因为收治的宝宝核酸阳性,科室医护普遍感染新冠,患儿数量又在暴增,压力确实很大。”新生儿医疗中心主任程锐介绍说。
平常一个病区收治大约60名患儿,现在一个病区最多时收了102名。两个治疗组四名主治医生、六七名住院医生,要负责整个病区的患儿治疗,这就使得每一名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吃饭、上厕所、喝水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事,医护们都忙得没有时间去做。
新冠疫情暴发的这两周,程锐和科室内的大多数同事都病了。“只要不发高烧,能坚持上班的都返岗。”程锐的嗓子至今还是沙哑着,讲两句话就会停下来咳嗽一阵,歇一歇才能再讲话。像她这样连轴干的同事还有很多,不少人已经连续上了十多天班。
“目前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很多家庭出现聚集性发病,家有3月龄以下的婴儿被家庭其他成员传染,也出现了发热和咳嗽症状,家长就很着急要上医院。”程锐表示,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先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评估,再决定是否上医院:
一是观察宝宝脸色。看脸色有没有发青、发灰、发紫等低氧的表现,如果脸色不好,就需要及时送医;
二是观察宝宝吃奶的情况。如果宝宝吃不进去,不哭,不动,也需要及时送医;
三是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尚可,哭闹如常,可以在家继续观察。若出现嗜睡、萎靡、过度兴奋等症状,需及时送医。
程锐表示,从目前临床上来看,新冠宝宝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流鼻涕、鼻塞等。发热过程持续在2-3天,没有基础性疾病的患儿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重症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以轻症为主。有个别发展成为肺炎的新生儿,通过吸氧等方式也都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还有更多的儿医人,在这个冬天“战斗”着
在门诊、检查的每间诊室,在检验、发药、收费的每个窗口,在手术室、病房、库房的角角落落……都有儿医人奔波、忙碌的身影。
他们相信,这个寒冬很多就会过去,一切都在慢慢变好。正常到岗的同事会越来越多,每个孩子都可以健健康康地回家。
内容来源丨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南京电视台、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丨于露露
内容审核丨吴叶青
排版发布丨张艾萱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