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视界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血嗜酸性粒细胞和降钙素原
01、前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通常与暴露于有毒气体和颗粒有关。本综述旨在归纳和总结研究最广泛的两种生物标志物——血嗜酸性粒细胞和降钙素原(PCT)的临床应用。
02、血嗜酸性粒细胞
研究显示,10%~40%的COPD患者被证实在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支气管活检样本或血液标本中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及2型气道炎症转录组增加的特征,并通常与非感染性恶化相关。另外,约1/5的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及大量临床试验表明,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不仅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慢阻肺的反应相关,也与疾病恶化的风险、病亡率和住院时间有关。使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作为识别嗜酸性粒细胞型慢阻肺表型的替代指标获得了临床医生的广泛支持。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已用于治疗慢阻肺40余年,当与其他药物如长效β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使用时,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总体健康状况、6min步行距离(6MWD)和恶化频率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益处。ICS对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为主的COPD患者可能获益最多,并且还可以根据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指导糖皮质激素治疗,达到减少患者住院时间的目的。GOLD指南推荐ICS适用于有明显恶化风险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的患者,并在决定使用ICS时应考虑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但由于该推荐基于事后研究,目前仍需要更多RCT研究证实这一结论。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或将用于指导AECOPD患者的皮质类固醇治疗。
03、PCT
PCT正常情况下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促炎性反应,尤其是细菌感染刺激下可由多种其他细胞产生,用于细菌性及非细菌性感染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在COPD急性加重的作用已得到证实。PCT在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可作为COPD患者肺部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指标,PCT≥0.25ng/ml即存在细菌感染,低PCT水平可有效排除菌血症。
AECOPD是COP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细菌感染是导致AECOPD的重要诱因。我国调研发现PCT水平可用于指导中、重度 AECOPD 患者抗感染治疗,例如PCT≥0.25μg/L可作为抗菌药物启用的判断折点。但与此同时,一项对PCT预测AECOPD细菌感染和指导抗菌药物应用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纳入研究中的PCT的平均界值为0.35ng/mg(0.155~0.76ng/ml)。PCT指导策略可以减少抗菌药物处方和暴露时间,不影响临床预后指标(如治疗失败、住院天数、再次急性加重频率、总体死亡率),其界定值需进一步确认。而对于ICU患者,PCT在诊断呼吸道感染和减少抗菌药物暴露方面的应用价值尚不明确。
04、小结
COPD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以预测疾病进程、判断预后和评估治疗反应,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值得进一步研究。血嗜酸性粒细胞可用于判断COPD预后及指导糖皮质激素治疗;依据PCT指导抗生素使用可显著降低COPD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 Sivapalan P, Jensen JU. Biomarker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merging Roles of Eosinophils and Procalcitonin. J Innate Immun. 2022;14(2):89-97. doi:10.1159/000517161
[2] 杨麟, 徐明, 贺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4): 290-293. doi:10.3760/cma.j.issn. 1001-0939. 2019. 04. 011.
[3] 曾子航,陈燕,龙颖姣. 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2, 3(1): 50-54. doi: 10.19983/j.issn.2096-8493.20210164.
[4]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36):2813 - 2821. DOI:10.3760 /cma.j.cn112137 - 20200714 - 02112.
[5]李祥, 蓝晓红, 雷文婧, 等. 以降钙素原水平指导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研究 [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20,28(5):341 - 344.
内容整理:利德曼市场部
图文设计:三度医学 Gin
排版编辑:三度医学 Qian
版权声明
版权归“三度医学” 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处注明 “转自三度医学 - iCardioOncology”。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