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超级医院 全力救治患者
“氧和只有45 ,心率160了,赶紧插管!”
12月27日上午 10 点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 1 科病房里,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救援,正在进行。
紧急气管插管现场 患者是一位65岁的老人,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困难入院治疗,被收入经过重症改造的神经内科病房里。 当天,经过“气管插管小分队”和重症医学科支援专家近半小时的抢救,老人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目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创新打造
“超级医院” 救治模式,全力保证新冠和普通患者医疗救治:
两大院区开放 5198 张床位, 127 个临床科室均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开放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床位 466 张,重症床位占比为全院床位的 9% : 创新实行 “一拖N” 分片负责制,两大院区 36 位呼吸、重症、感染等专家组成员分别下沉到所联系的 83 个科室,全面进行救治指导,确保救治同质化。
首义院区(主院区)
光谷院区(东院区)
疫情高峰时期,畅通就医渠道实现“应收尽收”;快速扩容重症救治能力,实现“应治尽治”;医护人员“轻伤不下火线”快速康复返岗,全力做到“保健康、保重症、防死亡、防恐慌”。 面对新阶段战疫大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谋划、攻坚克难、协调配合, 全力保证患者医疗救治,彰显“红色医院”的使命与担当。
整合医疗资源 最大限度“应收尽收” 12月上旬开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两大院区发热门诊和急诊科接诊量激增,一度为日常的10倍之多。
就诊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常伴随低氧血症,病情严重。 “不得拒诊任何一个患者!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面对潮水般一波波涌来的病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果断决策,进入“战时状态”,迅速整合全院医疗资源向一线救治倾斜,坚决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增加急诊观察室,满足患者需求 “新冠患者应收尽收、急诊患者应接尽接、重症患者应治尽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介绍,在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激增,特别是新冠感染急危重症患者增多的形势下,医院迅速调整全盘工作,并根据实际工作不断完善,大大提升应急救治能力。 门急诊、发热门诊患者不以发热进行预检分诊,不查核酸抗原
“应接尽接” ; 除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外,根据患者基础疾病直接收治到相应专科
“应治尽治” ; 全院一盘棋各个科室全面放开,所有病房调整为“综合内科病房”,按照先内科系统再外科系统的收治顺序,落实
“应收尽收” ……
发热门诊全力服务患者
加快病房周转,满足救治需要 保发热、保急诊、保重症、保必须 ——多措并举下,全院内科外科打通,全院病房打通,专家门诊普通门诊打通,中医西医打通,人员物资打通,务必确保发热门诊、急诊、呼吸、感染、重症病房的正常运转,全力做到 “保健康、保重症” 。
“没有内科外科,我们都是医生!” 12月26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科病房里,伴随患者治疗过程的,还有医护们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前段时间都感染了新冠病毒,尚未完全康复,就回到了重症救治一线。 重症医学科1科主任詹丽英教授介绍,12月初以来, 全科医护人员全部感染新冠病毒,轮番发热。 但重症医学科是抢救生命最激烈的阵地,大家轻伤不下火线,体温不到39度不轻易请假。即使发烧咳嗽的医护,也是最多休息三天就来上岗了,都处在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运转状态。
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面对疫情的又一次“大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持续涌现出一大批
轻伤不下火线、感染康复后随即返岗,甚至是没有完全康复就第一时间返岗 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他们以风雨同舟的坚定意志,进一步彰显红色基因,坚守在发热门诊、急诊、重症监护室、病房、手术台,奠定了
“保医院运转、保人民健康” 的牢固基石。 急诊医护是为生命接力而冲锋陷阵的勇士。20多天来,两大院区百余名急诊科医护人员,每时每刻都在和时间赛跑,
对任何一名患者都不轻言放弃,全力守护着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 。在急诊科全体医护陆续全部感染的情况下,医院持续从各个科室抽调人员补充到一线,急诊科人员几乎轮替了三遍。
非急诊专业医生全力支援急诊一线 “没有内科外科,我们都是医生!” 所以奔赴急诊一线的医护人员,都全力以赴,争分夺秒跑出生命“加速度”。 “当前,我们的医生已无专科之别,都是全力救治生命的勇士!”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表示,医院创造性提出“打通”所有专业、“打破”所有专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医院救治潜能,人财物全部扑上去,全力确保在院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期,随着感染后康复的医护人员迅速返岗,全院返岗率已近9成,医护人员紧张的情况已大大缓解。
“一拖N” 极速扩容重症救治能力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确保急危重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减少重症率、降低病死率,是党和政府交给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重要任务。 医院迅速成立患者救治保障工作专班,确保医疗救治、人力调配、后勤保障和信息互通等应急机制有效运转。在保证基本救治的基础上,
医院精准统筹所有中心和专科ICU床位,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
重症医学科救治危重病人迅速腾挪病区,紧急进行转化ICU病房改造,重点加大对急危重症,特别是高龄老年人、低龄儿童、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等人群的医疗救治问题,切实发挥好兜底作用。
目前,医院总体开放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床位已达466张,占总床位数的9%。 全院敞开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后,针对部分科室对于呼吸危重症救治经验不足的难题,两大院区快速成立
新冠病毒感染重症专家团队 ,36位呼吸、重症、感染等专家组成员,实行“一拖N”分片负责制,确保诊疗同质化。两大院区麻醉科分别成立
“气管插管小分队” ,24小时随时支持非重症学科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工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下沉科室指导救治
负责医疗救治的程帆副院长介绍,“一拖N”分片负责制中,由两大院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科主任及医疗组组长,组成医院新冠重症感染专家团队 ,对所划分科室内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诊疗进行全面指导。 医院特别安排了综合ICU专家分片负责专科ICU,在保障新冠患者诊疗同质化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全院学科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能力。 重症患者救治所消耗的资源,通常是普通病人3-5倍。 在现有疫情压力下, 全院一盘棋闻令而动,充分调配医疗资源,保健康、保重症、防死亡、防恐慌。
重症医学专家下沉科室指导救治 高流量、呼吸机、急救、插管……这是急危重症患者增多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举全院之力救治每一个生命的缩影。 实践证明,实行“一拖N”模式,有效缓解患者就医需求和医疗资源配置矛盾,极速扩容医院重症救治能力。
构筑救治屏障 持续守护生命
在全力以赴救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同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多措并举,
持续 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诊疗需求。 12月20日,光谷一名中年患者突发心梗,如不及时手术,随时危及生命。紧急入院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江洪教授带领东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及时开展心脏介入治疗。
消毒、穿刺、造影,开通血管一气呵成,为患者成功实施急诊PCI手术。
急诊心脏介入手术
当被堵闭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后,患者的胸痛也缓解了许多,他在手术台上感激地连声说, “辛苦医生护士了!” 主院区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确保胸痛患者救治“绿色通道”不中断,每天都保证急诊心脏介入手术的顺利开展,挽救了大批患者特别是高龄急性心梗患者生命。
全力呵护孕产妇和新生儿
产科是新生命的摇篮和希望。作为省内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中心,科主任范翠芳带领主院区产科同仁鏖战一线,仅在12月15日就完成了10台剖宫产手术,迎接了10个新生命的到来。
20天多来,100多名孕产妇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分娩,安全诞下100多个新生命。 肾内科血透中心紧急启动错峰透析方案,在阳性病人爆发式增加的情况下,积极筹备透析病房抢救患者生命,
保障了230名门诊长期血透病人的治疗不中断 。
为透析患者打通生命通道
疫情压力下,“武大云医”积极开展线上诊疗活动,具备云诊间音视频接诊、线上检验检查、处方等各项功能,确保医生24小时接诊和线上处方流转、慢病续方等工作。 12月10日起至今,已累计接诊4.3万人次,为2.4万患者提供复诊开药、检验检查等服务,同时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居家健康管理、科普宣教等服务累计167万人次,极大缓解线下压力,
让很多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病、取药 。
武大云医24小时运转
医院进一步细化落实 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透析患者 等特殊人群的收治举措,构建特殊人群保护屏障,不断调配救治力量,优化诊治方案,保证药品供应,做到 严密组织、科学部署、精准决策、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尽最大力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介绍,在 “保健康、保重症、防死亡、防恐慌” 的关键时刻,医院上下团结一心,勇担社会责任,彰显“红色医院”基因,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定的信念行动,保质保量完成医疗救治任务。 同时,医院党委也将进一步加强对职工的关心关爱,竭尽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坚定不移做好职工的坚强后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