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跨越千里而来,为取移植肾里的棉絮样结石
贵州的时女士(化名)是一名肾移植术后患者,原本以为换了新的肾应该可以“万事大吉”了,没成想,一年前她的移植肾里面长出了结石,而且是非常棘手的棉絮样感染性结石,尽管经历了多次取石手术,依旧无法处理干净。为了保住这颗来之不易的“新”肾,她千里迢迢来到了羊城广州。
“我就是奔着微创中心来的,希望广州的专家能帮我解决这个困扰。”时女士在来之前做了很多“功课”,自己也上网查阅了不少相关的新闻报道,对此行充满期待。
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门诊检查后,医生发现她的结石呈多发,充斥在移植肾的肾盂肾盏和输尿管上段,且结石为感染性结石。“这种结石呈棉絮状,用气压弹道或激光碎石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普通负压吸引鞘难以把结石吸出。”刘永达主任表示。
时女士的棉絮状结石
如果是普通人的肾脏多发结石,通常可以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但是对于移植肾的患者,由于肾和周围器官组织的解剖结构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增加了肾穿刺的难度,易导致肾出血,损害肾功能。
刘永达主任指出,像是这种感染性结石,一定要保证结石全部清除,否则残留碎石就会像种子一样继续生长,患者将面临反复感染和手术,对患者的移植肾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为保证完全清除结石,医生决定采用带末端可弯负压吸引鞘来做输尿管软镜进行取石手术。
但是,由于移植肾的角度问题,输尿管软镜只取了1/3的结石,剩余结石“可望而不可及”,为保证结石清除干净,传统的经皮肾镜手术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为了尽可能减少手术对移植肾的损伤,手术台上刘永达主任结合患者实际的解剖情况,放弃建立经皮肾通道,创新性的将曾国华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超微经皮肾镜经过患者的尿道置入输尿管,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软镜无法克服的角度问题,将“可望而不可及”的剩余残石全部清除。
同时,考虑到患者跨省求医,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医生没有将输尿管内支架管留置体内,从而省去了返院拔管的困扰。
患者术后无出血及发热,术后第二天拔除尿管,第三天康复出院,复查CT显示结石全部清除干净。
刘永达主任提醒,如果女性患者朋友在移植肾术后发现有感染性结石,但输尿管没有明显狭窄,是可以考虑选择经尿道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这种方法的疗效较为显著。
专家介绍
曾国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院长
泌尿医学中心主任
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会长。“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
专业方向:
擅长尿路梗阻、泌尿系肿瘤等疾病的诊疗,尤其擅长复杂性肾结石,输尿管狭窄、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治疗,泌尿系肿瘤的微创根治手术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超微经皮肾取石术(Super-mini-PCNL,SMP)技术发明人。
刘永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泌尿医学中心
海印第一党支部书记
泌尿外科行政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激光学副组长,微创及机器人学组委员等职务。曾获“新疆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实力中青年医生”等称号。
专业方向:
擅长泌尿系肿瘤的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复杂性输尿管狭窄的修复重建手术,复杂性肾结石的微创和日间手术,前列腺增生的微创和日间手术一级泌尿外科疑难重症的救治。
钟 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泌尿医学中心
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
美国UTH留学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面上项目以及青年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珠江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学组委员,国际尿石症联盟青年委员。
专业方向:
泌尿系结石、尿路梗阻的微创治疗,特别是经皮肾、软镜等腔内技术微创治疗肾多发结石、鹿角状结石,孤立肾、马蹄肾、移植肾等合并结石的复杂病例。
编辑:美娟、禾安
责编:阿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