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并购榜单出炉,大药企们都押宝在哪儿?
生物医药领域几乎每年的大型收购事件都是跨国药企创造的。
根据艾哲森的数据,2010-2021年期间,TOP30生物制药公司的300多笔并购交易,总额近9万亿美元。
新疗法的合作或许有水分,但真金白银的收购却骗不了人。毕竟大制药公司们收购的都是有后期临床管线,或者已经进行商业化的公司。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企业们未来的商业前景。
01寒冬进补
今年年初开始,整个医药产业又开始新一轮的下行周期,不少Biotech开始叫叫苦不迭,开始了卖管线、卖厂的自救之路。
卖身于大药企对于biotech们而言已经是非常好的结局,巨头们也寄希望于扩充资产来面临未来的专利悬崖。
过去15年中,排名前30位的生物制药公司主要依赖并购来实现增长,这一途径所获得的市场资产占总营收的60%。
2022年生物医药排名前20的并购事件中,几乎95%为跨国药企,毕竟只有他们有财力和远见能够低价获得市场上的优质资产。和以往一样,这些企业们偏向于有后期临床管线及上市药物,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公司。
2022生物医药并购事件TOP20
02并购要点
2.1 被重视的罕见病
当下制药公司越来越难以推出“重磅炸弹”(超10亿美元药物),而罕见病支付端的改善,也让跨国药企将眼光放在了未被满足的罕见病上。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有6000—8000种罕见病。据Frost&Sullivan资料,全球罕见病药物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1351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383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
今年的收购/并购排行榜上有5项事件是跨国药企布局罕见病,包括今年的并购之首——安进花费278亿美元收购Horizon Therapeutics,以及收购ChemoCentryx;辉瑞收购GBT、葛兰素史克收购Sierra Oncology、诺和诺德收购Forma Therapeutics等。
在安进收购Horizon之前,已经有多家MNC壕掷百亿美金,拿下进入罕见病市场的入场券,今年的数笔收购可以看出企业们对加码罕见病的决心。
而这些收购几乎都成为当年的金额榜首。2018年,武田650亿美元收购罕见病巨头夏尔;2020年底,阿斯利康宣布390亿美元收购Alexion;2021年,默沙东115亿美元收购Acceleron Pharma等。
2.2 肿瘤学与血液类疾病
肿瘤免疫领域一直都是大药企们布局的重点领域,每年的大型并购事件也少不了肿瘤学、自免疫赛道的公司。
2021制药领域并购标的前十中,肿瘤四项,占比40%;罕见病两项;自身免疫、基因疗法、消费者保健、移植并发症、大麻素各一项。
今年收购排行前20榜单中溢价最高的公司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百时美施贵宝宣布收购该公司时的溢价122%,以获得一款潜在“best-in-class”下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该药物预计2023年下半年获批。
与血液学相关的赛道也在今年颇受青睐,例如默沙东收购13.5亿美元收购Imago,获得一款血液肿瘤的候选化合物。包括辉瑞收购GBT、阿斯利康收购TeneoTwo,均在加强血液疾病、血液肿瘤相关的管道。
2.3 手握巨资的辉瑞
尽管今年安进以总额超315亿美元一举拿下今年的并购之王,但是另一家跨国巨头辉瑞的动作也不容忽视,并购额超过243亿美元。
连续踩中两款大单品(新冠疫苗Comirnaty和口服抗新冠药物Paxlovid)让辉瑞这两年过得顺风顺水,预期2022年全年营收将在995亿美元至1020亿美元之间。
两个明星单品给辉瑞带来了大量现金,也让辉瑞有足够的底气“剁手”,今年年初辉瑞CEO就称:“坦率地说,如果我们愿意,我们有能力进行任何交易”。
今年以来辉瑞进行了5笔并购,包括:
3月11日,辉瑞宣布67亿美元收购Arena Pharmaceuticals,获得多款免疫炎症疗法;
4月7日,辉瑞宣布将以5.25亿美元收购ReViral,获得其核心的RSV治疗管线;
5月10日,辉瑞又以116亿美元现金收购制药公司Biohaven,以获得其重磅偏头痛上市药物Rimegepant及在研管线;
6月,辉瑞宣布将以9525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法国疫苗公司Valneva 8.1%的股权。据悉,此次辉瑞股权认购协议所获资金主要用于开发针对莱姆病的疫苗VLA15;
8月8日,辉瑞宣布以54亿美元溢价收购生物制药公司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GBT),扩充罕见病领域SCD镰状细胞病的治疗药物。
简单而言,辉瑞正在通过各种交易,加强其在免疫、疫苗、血液罕见病、和偏头痛的影响力,在优势领域进行加强,在新领域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矩阵。
事实上,今年不少药企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批扫货。此前一直传出默沙东将以400亿美元或者更高的价格收购ADC龙头Seagen,不过两家频繁传出的“绯闻”并没有被证实,默沙东也转向了性价比更高的Imago,强生也在持币观望中。寒冬还未过去,市场对于优质资产的渴望一直都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