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低浓度七氟醚吸入用于小儿增强CT扫描的镇静效果
吴裕超1 王炫1 林志杰1 谢照明1 倪锦1 吴雅君1 张磊2
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厦门市儿童医院麻醉科,厦门 361006;2武汉儿童医院麻醉科,武汉 430016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43(11):1152-1156.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20209‑00672
基金项目
厦门市科技局指导性项目(3502Z20199097)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观察了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低浓度七氟醚吸入用于小儿增强CT扫描的镇静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100例进行增强CT扫描的小儿,1~5岁,体重9.3~19.6 kg,性别不限。麻醉医师在检查前进行评估,包括一般体格检查、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手术史、近期用药史等,评估无镇静禁忌的患儿参照ASA指南宣教禁食水。排除标准: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道狭窄梗阻、严重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重度肥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
1.2 方 法
入选患儿预先开放静脉通道,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水合氯醛组(C组,34例),予经直肠灌注0.5 ml/kg 10%水合氯醛(水合氯醛口服溶液);右美托咪定组(D组,33例),予3 μg/kg右美托咪定(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滴鼻;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组(DS组,33例),予3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随即面罩吸入2%~3%七氟醚(吸入用七氟醚),达到镇静目标后,停止吸入七氟醚。各组患儿在给药后监测心率、SpO2、PETCO2、血压等生命体征,经评估达到镇静目标(Ramsay镇静评分≥4分)后转移至CT室进行CT扫描,扫描期间监测心率、SpO2、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患儿顺利完成增强CT扫描定义为成功,未完成增强CT扫描定义为镇静失败。镇静失败患儿改用其他方法(如静脉注射丙泊酚镇静)或者按家属意愿另行改约。
1.3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一次镇静成功率。次要指标:① 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从给药到Ramsay镇静评分≥4分)、复苏时间(从到达复苏室至离开复苏室)、监护期间的不良事件[缺氧(SpO2<90%)、呼吸抑制、心率下降和血压下降(心率和血压下降幅度超过同龄儿童正常值的20%)]等;② 镇静效果满意度(由检查者评估,分值为0~10分,0分为非常不满意,10分为非常满意);③ 患儿镇静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在整个镇静过程中,持续鼻导管给氧(>2 L/min),持续监测患儿呼吸、心率、SpO2、无创血压,5 min记录1次]。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3组患儿性别比、年龄、体重、ASA分级、禁食水时间、检查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观察指标比较
DS组患儿一次镇静成功率为97.0%,高于C组的73.6%和D组的87.9%。
DS组患儿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为(4.0±0.8) min,短于C组[(21.9±7.4) min,t=21.99,P<0.001]和D组[(32.3±8.3) min,t=42.8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儿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短于D组[(21.9±7.4) min 比 (32.3±8.3) min,t=−11.8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组患儿复苏时间为(77.1±19.1) min,长于D组(57.0±21.7) min,t=−5.38,P<0.001)和DS组(60.0±23.9) min,t=−3.8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复苏时间与DS组比较[(57.0±21.7) min 比 (60.0±23.9) min,t=−1.13,P=0.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S组镇静效果满意度为(8.9±0.4)分,与C组比较[(7.5±2.3)分,t=4.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D组比较[(8.0±1.6)分,t=1.12,P=0.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镇静效果满意度低于D组[(7.5±2.3)分 比 (8.0±1.6)分,t=5.4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组中共有5例患儿心率下降;部分患儿血压下降,但降幅都没有超过同龄儿童正常值的20%;所有患儿无呼吸抑制和缺氧事件。见表2。
3 讨 论
在本研究中,C组患儿一次镇静成功率为73.6%。同时,水合氯醛镇静达到预期镇静目标的时间也比较长,本研究结果为(21.9±7.4) min,与相关报道类似。
本组研究结果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患儿一共有4例心率下降(D组和DS组各2例);部分患儿血压有下降,但降幅都没有超过同龄儿童正常值的20%;未见SpO2<90%和呼吸抑制,也未见其他不良事件。D组患儿有4例镇静失败,一次镇静成功率为87.9%,高于C组,但是镇静达到预期深度所需时间较长[(32.3±8.3) min]。
本研究中D组患儿采用了3.0 μg/kg滴鼻,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为(32.3±8.3) min,一次镇静成功率为87.9%,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但是,本研究认为,单一应用右美托咪定,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长、个体差异大(15~45 min),无法精确控制。
在本研究结果中,DS组患儿右美托咪定滴鼻给药后,面罩吸入低浓度七氟醚,一次镇静成功率最高(97.0%),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最短,同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组镇静效果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分析原因为:七氟醚具有起效快、无明显气道刺激的优点,明显缩短了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而右美托咪定则维持后期的镇静深度在合适水平。在整个CT检查镇静过程中,所有患儿未见不良事件。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七氟醚吸入的操作方法和其镇静评估以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处理不适用于未经相关培训的非麻醉科医师;同时一定程度存在七氟醚泄漏污染空气可能,影响七氟醚在小儿镇静中的推广和应用;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小,数据不一定能说明全局情况,比如水合氯醛和右美托咪定的一次镇静成功率和同类报道还有一定差异;最后,检查者对镇静效果满意度的评估过于主观,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客观标准,说服力不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