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疫情大考,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准备好了吗?
“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对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明确优化。
历经三年疫情大考,“新十条”发布实施后的第一个元旦、春节返乡潮即将到来,全国百姓的出行意愿与前两年相比大大上升。然而,百姓生活有序恢复的同时,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的压力也在随之提升。
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家庭医生、乡村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风险人群健康监测管理、老人和孩子等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做好农村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保障百姓的生命安全?
12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有关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同志和基层医生代表莅临现场,介绍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
当前全国患者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感染者,为避免造成药品资源紧张和浪费,加重社会恐慌,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要根据疫情形势、病情轻重、缓急程度等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
“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是否有充足的经验和准备来应对疫情?同时如何保护好自己?”《健康县域传媒》记者受邀出席本次发布会,并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做法进行提问。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未庄乡中未城村乡村医生翟大龙表示,首先,基层医务人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近三年来,乡村医生群体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多个战场,如核酸检测点、疫苗接种台、卡口执勤、隔离点值班等,充分发挥了基层疫情防控“哨点”作用,有能力、有信心保护好自己。
同时,乡村医生也要做实做细消杀工作,此前也经常接受乡镇卫生院的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培训,时刻保持着警惕,每天坚持做好村卫生室定期通风、环境消毒以及自我防护,在工作期间身穿工作服,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和医用手套进行接诊。
严格落实预检分诊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看诊前仔细询问就诊人员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相关症状,是否自行服用过退烧药等相关药品。如就诊人员出现新冠肺炎十大症状,则先要求对方进行抗原检测,若呈阳性,则接诊后对村卫生室进行终末消毒。
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翟大龙和当地乡村医生能够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周开展一次随访,提供健康监测、用药监测服务,及时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药品是否短缺,甚至粮油米面短缺等情况,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很好的信任基础和浓厚的感情基础。得益于这样的关系网络,他也能够及时协助乡镇卫生院做好转诊服务,针对失能老人或是高龄行动不便的感染者,也会在上级医院专家的综合评估后,决定其收治方式。
目前,各地已经陆续开启线上问诊模式,乡村医生转化成为了各乡镇家庭巡诊小分队的负责人,可在网络上为大家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用药。“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员,每天接听电话、回复微信200多人次。通过这样的网络诊疗模式指导大家合理用药,能够减少大家选择药品的盲目性,帮助这些家庭成员早日康复,当好百姓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翟大龙说到。
责任编辑:王若冰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