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大立的安宁市医共体模式
对于安宁市的医护人员来说,2017年11月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因为从这一月起,安宁市各医院就以“1+2+X”紧密型医共体开启发展模式,搭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及慢分治、上下联动等合理就医秩序。在医共体建设之路中虽有迷茫、有徘徊,但是经过几年的摸索、创新,如今的安宁市医共体犹如莫干剑,已初现锋芒。
12月8日,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联体促进分会指导,《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支持,健康界、健康县域传媒共同主办,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依托医共体资源整合,重构县域卫生新体系”主题直播中,安宁市医共体总院长宋超携几个科室负责人围绕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安宁模式”,构建“5+X”千县工程资源共享“五大中心”、高质量发展“五大中心”等内容展开交流。
安宁市医共体真正实现了内外资源的整合,并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专科能力、人才培养方面都得到持续的提升,在医保支付体系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为全国的县域医共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
健康县域传媒创始人、总编辑汪言安说:“自去年‘千县工程’启动以来,全国有1233家县级医院纳入‘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的名单中,云南占据了101家。安宁市医共体建设为云南各县市医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模式,希望安宁市医共体在推动‘千县工程’20大中心能力建设中,能够为全国的县级医院提供很好的发展经验。”
资源整合和县域卫生体系重构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安宁市“1+2+X”紧密型医共体以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昆钢医院)为龙头,以安宁市人民医院、安宁市中医医院为枢纽,6家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
安宁市医共体总院长宋超对医共体的建设发展做了整体介绍:“县域医共体重构资源整合要有远景或中长期的规划,安宁市医共体在2018年聘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所做2019~2025的发展规划,医共体所有的资源整合、学科发展以及各个院区差异化发展按照规划要求实施。”
他说,信息化建设互联互通是资源整合、共享的基础保障。资源整合主要路径是在党建引领下落实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包括落实政府的主体责任;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逐步进行县域资源共享与整合;通过远程医疗赋能,让信息多跑路,病人少跑路等。
定位明确为安宁市医共体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金方院区)重点提升三级综合医院关键医疗技术能力;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然院区)重点加强妇产儿、急救等学科建设;安宁市中医医院重点发展中医、骨伤、康复、临终关怀等学科。差异化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强化乡镇,优化城区,并利用存量资源拓展养老、护理、慢病管理、产后康复等服务领域。
县域卫生体系重构后,龙头医院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通过验收,2019年区检中心通过CNAS认证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证、晋升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卒中中心验收;医共体中医医院实现“蜕变”,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健全慢病管理中心,逐步建立医防融合体系,县域整体服务能力提升。逐步实现县域卫生体系重构的目标。
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2018年,安宁市医共体成立质控部、搭建组织框架,统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统一质控指标,统一现场检查标准,统一现场检查模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质控管理。
安宁市医共体总会计师鲁成新以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为主题分享了安宁市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经验。
安宁市医共体运营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经济运行、绩效评价、诊疗流程、落实运营。医共体内整合财务实现扁平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会计核算标准化,规范会计核算质量。内控内审,统一管理,规范经济行为;建立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形成绩效评价机制,实现医共体的组织目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优化诊疗流程,强化双向转诊,形成长效分工协作机制,提升诊疗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制定运营方案,切实推进运营工作。
2020年1月,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宁市人民医院、安宁市中医医院的人力资源纳入医共体人力资源部统一管理。2022年7月,卫生院、社卫中心人力资源纳入医共体人力资源部统一管理,医共体人力资源部实行扁平化管理。
在2022年7月以前,每季度由医共体牵头医院医保价格科组织质控、药学、装备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定期对医保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按照考核办法评价后作为基金分配的依据,并不定期检查抽查,提升医保管理水平。
2022年7月后,以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医保科人员为主,抽调医共体所属单位的医保管理人员,组建医共体医保管理中心,对医共体所属各医疗机构的医保和价格实行统一管理,完善考核制度,以飞行检查的内容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
医共体区域血糖管路模式
糖尿病是一个致残性的疾病,可能会发生器官破坏,甚至会突然死亡。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记得自己经手的病人中,有位96岁的老人血糖最高达到118。老人经受长久的疾病折磨,造成很多器官损害,丧失劳动力,需要他人照顾,间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楠将安宁市医共体开展全院血糖管理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作为县域医共体发展过程中可以参照的模板。
他说,在慢性病管理中,要想把管理体系建设好,首先龙头医院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分泌科作为支撑。
2019年,由上海五院的刘晶副院长和云南省内分泌主委苏恒教授为安宁市医共体规划了血糖管理中心的雏形,之后,由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柯婷教授团队和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共建了全院血糖管理中心。安宁市医共体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从县域级向滇中新区级的战略转移,形成分级诊疗格局。区域慢病血糖管理中心延伸到院外,实现区域糖尿病分级诊疗、糖尿病全生命周期服务。
医共体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明确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引导三级公立医院将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向下转诊,逐步减少收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占比,增加日间手术,收治疑难杂症、危急重症患者占比,进一步落实三级医院功能定位。
慢病“三高共管”模式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千县工程”建设提出临床五大中心建设,其中之一就是慢病管理中心。慢病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一组病种,慢病管理也是未来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医共体建设作为县域卫生体系重构的一个重要方式,慢病管理是首要的抓手。
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魏则文介绍,安宁市医共体的数据监测大数据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的健康体检信息工作站,帮助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数据的采集。数据实时通过WIFI或有线网络上传血压云平台,汇入该患者的健康档案。对于初筛数据异常患者,导流进入下一步诊断流程。
平台与安宁市卫健局家庭医生签约系统互联互通,可在门诊首诊时完成信息录入帮助家庭医生建档,并追踪管理规范性。与医共体体检平台互联互通,每天根据系统上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数据及时随访。
平台还可以监控到社区的家庭医生是否按时给高血患者进行复诊,进入患者的家中查看。
通过互联网+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打通医院、社区、患者的血压监测通道,建立系统化的流程控制以及数据流转,实现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支撑作用,促进以治病、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一个转变。
责任编辑:王若冰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