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T日本医疗——日本研发出面向儿童的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系
以往的生命体征监测是“接触式”传感器,将小儿应激最小限度的“非接触式”
日本电信大学11月14日宣布,为了在新生儿集中治疗室(NICU)进行新生儿监测,开发了医用雷达生命体征监测系统。该研究由该研究生院信息理工学研究科机械智能系统学专业的孙光镐副教授和昭和大学江东丰洲医院儿童中心的阿部祥英中心长等人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成果刊登在《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上。
由于小儿生理功能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因此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容易变动。另外,新生儿不能表达自己的症状和痛苦。因此,在NICU等中,通过生命体征掌握全身状态,尽早发现异常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以往的生命体征测定中,由于使用接触式的传感器,因此要求设法使对儿童的压力最小化。另外,在接触式传感器中,也存在监测值容易因体动或啼哭而变动的问题。
如果使用非接触式的生命体征检测系统,不仅可以减轻压力,还可以提出在NICU、家庭内、汽车内等各种场所确认人的健康状态的服务提案。例如,最近也发生了幼儿园儿童被遗弃在公共汽车中的事件,对通过雷达传感高精度地检测被遗弃儿童的技术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可通过医疗用雷达进行非接触监测,接近以往的呼吸、心跳监测的精度
在此次开发的基于医用雷达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中,通过高度的信号处理算法,虽然接近以往的呼吸和心跳监测,但可以进行完全非接触的监测。在该系统中,采用了24GHz的非接触医用雷达、分离呼吸信号和心跳信号的非线性滤波器、提取心跳数据的模板匹配算法、按时间序列估计脉动的自适应峰值检测算法。
与接触式传感器相比,相关系数RR0.83/HR0.96/IBI0.94高相关
由5名男性和4名女性(24±5岁)组成的9名健康受试者参加了临床试验。另外,在实际的NICU环境中,对包括2名新生儿在内的3名低龄儿童进行了临床试验。其结果,与以往的接触式传感器相比,相关系数分别为RR(心率变动)、HR(心率)及IBI(心率间隔),与0.83、0.96及0.94具有高的相关性。
面向NICU的保护产品开发、汽车内的儿童保护系统等的试制开始讨论
研究小组认为,对于该系统,通过24GHz的非接触医用雷达和高级信号处理算法的组合,可以高精度地进行小儿的生物体活动的观察。他说,运用这项技术,可以为医疗、家庭护理、移动性等多个领域的安全、健康管理、医疗福利人才的人手不足解决做出贡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