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突发头痛头晕 最终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少见的脑卒中类型。脑静脉窦血栓可能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临床比较罕见。文献报道仅0.5%~0.8%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因其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一般情况下难以判断,常被漏诊和误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突发头痛头晕 病因未明
今年10月19日,38岁的江西男子小王在家中突发头痛头晕,遂自行到当地市医院就诊,做完相关检查后未能确诊,回家后上述症状加重,伴意识障碍、昏迷,清醒后发现右侧肢体不能活动。第二天,家属联系120送至邻市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重症监护室,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经过10天治疗,小王右侧肢体活动有所恢复,但是仍然感觉头痛、头晕,伴视物不清。
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萎靡,言语欠清,计算力差。仔细分析患者病情后,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张庆成博士立即安排为其行磁共振检查,MR头颅MRI平扫+DWI+MRA提示:左侧额顶叶多发(静脉性)脑梗塞,亚急性期。脑静脉(直窦、窦汇、上矢状窦、左侧横窦)信号增高。综合影像和患者症状,张庆成主任考虑为静脉窦血栓。为了进一步确诊,张庆成主任再次安排为患者行DSA检查。DSA提示:上矢状窦后部及右侧横窦广泛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头皮静脉扩张明显,引流部分血流,左侧横窦闭塞。最终,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静脉窦血栓十分凶险
“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病率虽然只占脑卒中的0.5%~1%,但重症患者死亡率却很高”,张庆成主任表示,一般脑血管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脑静脉窦血栓却“偏爱”年轻人,患者绝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下,尤其以20~35岁长期口服避孕药或妊娠女性多见。
警惕脑静脉窦血栓漏诊、误诊
张庆成主任指出,与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病相比,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并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神经系统异常、癫痫等。很容易漏诊、误诊,且病情进展较快,死亡率很高,因此不能忽视。
头痛是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常见主诉,多数患者的报告为渐进性头痛发作。不过,也有一些少见情况,如表现为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霹雳样头痛」发作。此外,头痛也可能是静脉窦血栓的唯一症状,而可能没有其他类似颅内高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或颅内占位的症状。
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可以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十分类似,少数情况下,脑静脉窦血栓还可能成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孤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机制并不确定。可能的机制包括:
(1) 静脉性出血性梗死破入蛛网膜下腔;
(2) 局部炎症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至蛛网膜下腔;
(3) 静脉高压导致皮层静脉破裂。
对于可能有颅内出血,并且临床表现不特异的患者而言,头部CT平扫或MRI检查仍然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不过,尽管这些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其他诊断或证实静脉梗塞或出血,但不能排除脑静脉窦血栓。张庆成主任提醒,一旦怀疑患者患有脑静脉窦血栓,则应当进行静脉造影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