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诊疗亏本背后存在哪些问题?
中医医院摆在明面上的共性问题之一,是能否达成覆盖多个临床科室的价值收益?
只有收益大于成本,中医特色业务项目才有经济收益。
一个月前,华中一家中医三甲医院,具有「西学中」专业背景的院长,给笔者表述了多数省份中医医院,只要是提供给需求用户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真实的经济收益并不足以覆盖业务成本。
这就是在推进DRGs支付变革政策下,医院中西医结合诊疗项目的现状。
大多数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疗法内部收益率,现已降到10%-15%左右,对应的运营管理体系化能力也要达到相应的收益水平才具备经济性。
但由于各省份中医医院资源禀赋不同,医院的经济收益运营能力也不同,江浙江省份中医医院有一定的业绩经济收益,但多数省份的中医医院现在的业绩还是亏损的。
据笔者所在西安地区了解到的省、市、区中医医院发展现状来看,眼下能看到的,无论是三甲、还是二级、一级等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成效的问题始终未完全解决,缺乏有效机制支持中医特色自身产生更多运行收益。
管中窥豹,中医特色技术的长期投入与路线规划,尚缺乏一个正确性的证明,更遑论彰显中医特色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探索或进展各自区分有哪些亮点。
不要因为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就掉以轻心。比如,中医医院业务赛道的核心竞争壁垒是什么?在打造国医大师师承团队机制和尖子人才培养上,又有哪些心得体会?
其中,无论是富有中医特色的一整套诊疗服务体系,还是用数字化助推治未病价值医疗服务成功复制到医院,组建专业的中医特色团队,输出体系化中医产品矩阵,满足用户碎片化的就医需求,并让每个用户都能从中医特色服务中,重新获得新认知...这些虽都是难点,但也存在机会点。
「赔本赚吆喝」
业务增长但成本却居高不下
近期,湖南省直中医医院领导多次发文称,作为一家中医三甲医院,正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涵盖多学科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提出了诸多乐观感慨。
其实,多数中医医院在保持中医特色的时间窗口下,对于中医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呈现出是「亢奋与迷茫」两种状态。高质量发展契机尚存,缺点也显而易见。
笔者认为,基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历史沿革、未来业务战略定位、业务发展统筹安排、以及经济收益能力运作规划等因素,都迫切需要充分论证中医特色的关键支撑技术、或标准化方向,方能做出中医医院布局高质量发展的审慎决策。
中医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方向,是构建自身业务生态不能有「肉眼可见」的短板。
首先,宏观来看,由于中医医院领域自身行业壁垒与专业特性,高质量发展布局还处于初始阶段,也确实存在一些共同的挑战,还挡在所有中医医院前行的路上。
中医三甲医院需要投入更多技术力量与特色实践。比如,中医特色体系化应用水平不均衡,底层服务能力、临床应用深度各有不同。
长远发展来看,中医医院需在「三经传承」、「五运六气」专业优势、中医外治、中医康复医疗健康建设这些方面,扎实的发力,才能保证业务增长与价值收益相辅相成。
也就是说,中医医院的旧有体系转移到高质量发展布局的过程,会面临大量时间与资源的消耗。如何降低认知转变成本,直接影响到中医医院可持续能否推广中医特色业务。
过去几年间,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中医药发力建设的加持下,中医医院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发展定位不清晰、缺乏成熟经济收益运营机制、实现业务增长但成本却居高不下、现实中「赔本赚吆喝」的状态,也很难迎刃而解。
可以这样说,目前还没有哪一家中医医院能尝试探寻到因其高质量发展布局而需求大增的进展。即使有政策支持,也并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
多学科业务协同发展
到底融合了多少真正的纯中医成分?
标准化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医医院在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优势在哪?核心业务优势与西医技术竞争的壁垒是什么?
如果能够把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问题抓出来,通过中西医融合多学科联合的诊疗,更好地解决重大疾病、疑难杂症,形成「中医高水平、西医高质量、中西医协同筑高峰」的理念,且构建起一个从预防到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体系,这是行业所期待的精准答案。
那么,中医外治、中医康复原创业务必然是在做挺枯燥无味的事情,但意义重大:做好中医特色标准化推广,由内向外发力于中西医结合资源对接的路径,从而帮助更多患者解决痛点问题。
这些痛点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医医院来说,显然是个很难坚持的事情,更不是绩效「国考」能考出来的。那么,管理者要思考,中医医院到底能解决中医现实痛点里的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必须通过业务价值提升或改进?
若以上两个优势方向不清晰,明显会距离中医经典深度挖掘的目标越来越远,自然只会在中医治未病业务层面打出「中西医结合」的组合拳。
这倒不像传统中医所讲究的望、闻、问、切,因人而治、个性化治疗,更像是缺乏经典中医、重西医技术,无疑会给中医特色的底蕴带来相当直接的冲击,致使医院突破业绩疲软、降本增效压力徒增。
还有,中医医院为何越来越热衷于传统优势存量业务的铺展,而在日间手术、专科医疗中心等方面与西医几近一致?
从长远来看,中医特色的优势病种发展、治未病能力也不弱,为何中医药临床应用比不上西医技术的「标准化能力」?是否表明中医医院健康发展生态环境还不是很明朗?
中医医院如此慢慢弱化中医整体特色战略地位,即便形成并应用整合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模式),也很难实现1+1+1>3的效果,后劲不足,无疑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短板问题。
当业内外不看好中医发展的舆论声音一度甚嚣尘上时,仅靠喊口号,仍远不能支撑医院抢抓高质量发展的时间窗口。这样的话,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化能力进展反倒成为瓶颈,很容易让业界内外产生一种怀疑:当前中医医院的多学科业务协同发展,到底融合了多少真正的纯中医成分?
由此,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应重视凸显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一是中医医院无论是破解成本压力、靠自身努力扩大经济收益空间,还是提高中医特色含金量,技术上的创新都是最为典型的途径。比如说,在慢性病或大健康管理上。
现在所谓的健康管理,其实不是就医治病,是科普需求用户拥有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未来,中医医院会在这方面有更大潜力。
二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要落到现实层面,做好中医医院资源规划,才能更好的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医疗健康服务上,深度耕耘自身特色资源和主打治未病,或许会给中医医院带来比传统医疗服务不一样的增值。
因此,面对核心问题的挑战,中医医院必须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沉下心做好真正的中医特色标准化竞争格局发力点,这才是中医医院体系能力布局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来源|健康界 作者 | 郭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