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新 | 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以“高流量搭桥联合分期介入闭塞”新理念 成功手术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
神经外科专家团队与患者出院前合影、右三为张东主任
近日,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实施一例“颅内外高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分期介入闭塞”治疗复杂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1、患者病情复杂,卒中风险高,治疗难度大
该患者为中年女性,2年前因“间断左眼黑朦、加重伴失语、眩晕、右侧肢体无力”就诊于外院,被诊断为“左颈内动脉颈段迂曲伴动脉瘤”,随后施行了支架置入术。术后半年复查时,却发现患者左颈内动脉动脉瘤并未消失,支架也没有完全覆盖动脉瘤,并可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因后续手术难度大,外院推荐患者来看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张东主任门诊。
张东主任在详细查看了患者的病情和相关资料后,认为这是一位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却亟需治疗的患者,并耐心地向她解释:首先,病变必须治疗。反复出现左眼黑朦症状,是由于扩张的血管腔内膜粗糙,并有支架异物,极易形成血栓,若不及时处理,血栓脱落有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可能。第二,再次介入手术不可行。左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时间长、复杂,已植入2个支架,仍不足以覆盖动脉瘤重建血管壁,再次介入不能有效解决患者问题。第三,病变血管不可保。只能闭塞废除病变动脉,通过血管搭桥另外建立替代血流。
2、改变传统理念,创新“搭桥+分期介入闭塞”理念,增加手术安全性
搭桥手术前,为确保手术的安全性,非常重要的是,要评价颈内动脉闭塞后患者是否能耐受。北京医院神经外科的介入团队进一步做了手动压迫左颈动脉的闭塞试验,果然发现:暂时压迫闭塞左颈内动脉后,患者短时间内出现了左侧大脑半球缺血症状,说明直接阻断左侧颈内动脉供应大脑的血供,周围血管不足以代偿血流,直接闭塞病变血管的简单方案将会造成不可逆脑梗死的发生。这不可行!必须辅以颅内外血管搭桥替代缺失的血供,才能保证患者手术安全。
而传统理念的开颅手术搭桥,术中证实桥血管通畅后,同期结扎或介入闭塞病变血管。对术者和患者而言,难上加难的是,这种传统选择,也有10%的风险,即本来术中通畅的桥血管,可能术后血栓形成甚至闭塞的风险,导致患者脑梗,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损失不可挽回。
近年来,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迎难而上,针对此类情况建立了新的手术理念,即开颅手术搭桥后不急于立即闭塞病变动脉,待桥血管稳定,确认搭桥成功,再分期介入闭塞病变。从最近的10余例手术效果看,这种理念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式打响。在手术麻醉科、心血管外科的协助下,神经外科张东主任、裴傲副主任和心血管外科罗文琦副主任医师通力合作,先从患者前臂获取桡动脉,然后行“左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高流量搭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3天后,由神经外科陆军副主任和杨希孟主治医师对患者实施了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桥接血管血流通畅。并于最终闭塞病变前,再次进行了左颈内动脉闭塞试验,患者未出现左侧大脑半球缺血相关症状,顺利通过了闭塞试验。接下来的手术,神经外科团队采用“可分离栓塞球囊”闭塞了左颈内动脉,术中影像结果显示左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未显影,达到治愈效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3、坚持生命至上,以创新理念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脑血管搭桥术,简单来说就是将两根血管通过血管缝合的方式吻合起来,让血液从一根血管流向另一根血管,达到向脑组织供血的目的。高流量搭桥,是脑血管搭桥术中的高阶术式,通常用桥血管(桡动脉、大隐静脉)连接颈部动脉(颈外动脉或颈内动脉)与颅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替代要牺牲的血管,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精、风险高,是脑血管手术中级别较高、难度较大的一类手术,主要应用于复杂脑血管病变或颅底肿瘤治疗而牺牲脑血管需要脑血流替代的患者。
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张东主任的带领下,始终铭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能力救治每一位患者,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护温暖每一位患者,用医者父母心使更多患者受益的同时,也给一个个曾经无助且寻求帮助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便民小贴士
张东: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烟雾病。
撰稿:神经外科 杨希孟 何一心
审校:神经外科 张东 裴傲
宣传处 孔竞 吴一楠
主编:孔竞 监制:李赵城
编辑制作:宣传处 吴一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