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汇总发现,早期误诊率高达30.3%。
村里有个小孩,自打小就皮肤淤血,到市医院看了,说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过激素,但是一直也没去根儿,后来查出这不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孩子家长不明白了,现在医学技术都发展到如此高科技的年代,这种误诊怎么解释?
在对医学进展的公关宣传有个问题。一味地宣传高精尖技术,而对于真实世界的医学实践,公共认知不足,这就会导致误解。近期,国内某三甲医院的临床调查表明,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165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共有50例曾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汇总发现,早期误诊率高达30.3%。
病例介绍
患者年龄:8岁
患者性别: 女
主因间断鼻衄、双下肢皮肤瘀斑近6年, 加重3个月入院。
6年前出现间断鼻衄、双下肢反复出现铜钱大小瘀癍, 自行缓解。在当地医院就诊, 查血常规:PLT 38×10^9/L, Hb及WBC正常。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活跃, 粒系、红系增生正常, 巨核细胞数30个, 以颗粒巨核细胞为主。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强的松40 mg/d, 长春新碱2 mg, 1次/周, 治疗2个月。查血常规:PLT 47×109/L, 强的松减量30 mg/d, 但仍有偶尔皮下出血。
血常规:WBC 2×10^9/L, 中性粒细胞 1×10^9/L, RBC 1.78×10^12/L, Hb 75 g/L, PLT 18×10^9/L。网织红细胞1.86%, EBV (-) , 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正常。细胞表面CD55、CD59正常。抗核抗体及双链DNA抗体 (-) 。骨穿提示 (髂后)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红=2.87∶1。粒系增生减低, 占27.6%, 中幼粒以下阶段可见, 除分叶核外, 其他阶段比例均低, 形态染色无异常。红系增生, 占9.6%, 以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偶见核碎裂, 成熟红细胞形态染色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占58%, 形态正常。浆细胞比例增高, 占4%。全片未见巨核细胞, 血小板少见。全片见三处骨髓小粒, 内多为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染色体 46XX。
诊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抗感染、间断输注成分血、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口服环孢素150 mg/d, 康力龙6 mg/d。逐渐延长输血时间, 6个月后患者脱离输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正常, 血红蛋白维持于85 g/L以上, 血小板波动于30×10^9/L上下。
图片
既往笔记
2022-12-1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