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肝功能差、腹腔积液、低蛋白、呕血等病人应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脾切除。
文章转载自:江西省中医院血液科
脾大,即指脾体积增大是脾疾病的主要表现。脾大的原因可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
脾功能亢进,又称脾亢,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脾大,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可基本恢复,症状缓解。
一、脾大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
1.脾大的程度 脾大的程度与疾病有关。
(1)轻度脾大 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中等度脾大 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症、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3)极度脾大 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二、如何诊断脾大&脾功能亢进?
1.对于脾大的诊断,首先确定是不是脾大,脾大的程度、质地。第二步了解脾大的伴随症状和体征。通过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可以对脾大的原因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再选择性地做有关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器械检查,最后对脾大的原因做出诊断。
2.对于脾功能亢进诊断,1.脾大,肋下未触及脾者,脾区B型超声显像检查可供临床参考。2.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或血小板可以单一或同时减少。3.增生性骨髓象。4.脾切除后可以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
三、传统治疗方案有哪些?
治疗方法主要是是采用手术切除脾。切除脾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病人的免疫功能,脾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暴发性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如凶险性肺炎。对于肝功能差、腹腔积液、低蛋白、呕血等病人应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脾切除。
四、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中医依据脾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为中医的鼓胀范畴,认为本病由气滞、血瘀、邪毒集聚于腹中所导致,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并见,故其治疗宜谨据病机,以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为原则,实证为主则着重祛邪治标,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用行气、化瘀、健脾利水之剂,同时辅以补虚;虚证为主则侧重扶正补虚,视证候之异,分别施以健脾温肾,滋养肝肾等法,同时兼以祛邪。临床常用中满分消丸、柴胡疏肝散、实脾饮、调营饮、一贯煎、膈下逐瘀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2.非药物治疗,中医外治主要包括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及中药塌渍等治疗方法,其中中药塌渍外敷治疗在临床中疗效显著。我科制备的中药塌渍方--消脾方(大黄、青黛、芒硝、冰片等),在临床上治疗脾大&脾功能亢进的患者中疗效显著,在部分患者中可以达到缩小脾脏,改善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细胞减少症如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贫血等。
病案举例:
病例1:女性,职业:教师,年龄:26岁,民族:汉族,因“发现皮肤瘀点、瘀斑1年余。”于2022-8-12入住我科。患者自述2021年6月发现双下肢、双上肢散在瘀点、瘀斑,无口鼻出血,无血尿、黑便,无瘙痒,无发热,于2021年10月份出血月经量异常增多,出血不止,遂至江西某三甲医院就诊,行骨髓穿刺等检查后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大、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待排”,并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生血宝合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地塞米松、叶酸、VB12等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血小板可上升至80*109/L,后自行停药,因血小板减少,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血小板减少”收入我科,入住我科后行PET/CT结果提示:1、脾脏显著增大,PDG代谢弥漫增高,盆腔内右侧喷笔髂血管旁淋巴结PDG代谢增高,考虑为血液系统疾病,建议结合活检病理。2、双侧腭扁桃体PDG代谢增高,考虑炎症或生理性摄取,脑部PDG代谢未见异常。3、副脾。2022-08-24超声计算机图文报告检查报告:检查结果脾肿大;肝、胆、胰未见明显异常。随诊。2022-08-26行超声常引导下脾脏穿刺,2022-9-4脾脏穿刺物病理结果:诊断意见:脾脏穿刺:少许脾脏组织,结构正常,T、B细胞轻度增生,红髓见较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考虑炎性病变。免疫组化结果诊断肿瘤证据不足,穿刺组织有局限性,请结合临床。免疫组化:CD3较多细胞+、CD5较多细胞+、CD56-、CD20较多细胞+、CD79a较多细胞+、CD4较多细胞+、CD8较多细胞+、TIA1-EBER原位杂交:阴性。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正常,粒、红、巨三系均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可见轻度病态改变,巨系伴成熟障碍,血小板散在少见,髓片见原始细胞占2.5%。请结合临床。免疫分型:流失结果表明送检标本中未检出明显的免疫表型异常。骨髓活检:免疫组化未见原始细胞及淋巴细胞增多,巨核系增生可。
诊断:1.脾大&脾功能亢进,2.全血细胞减少
治疗方案:消脾方(图1-2)外敷脾区以散结消脾,病柴胡疏肝散加减,行气解郁,活血散结。经治疗1月后,脾脏明显缩小,长度由186mm缩至137mm(见图3-5腹部B超),血细胞较前上升(图6-9),2022年11月7日血常规:白细胞:3.97×109/L,红细胞:4.70×109/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15×109/L。经治疗贫血、血小板减少已恢复正常。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白细胞变化情况
图7,红细胞变化
图8 血红蛋白变化情况
图9 血小板变化情况
图10 末次随诊血常规
专家简介:
曾英坚,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具有丰富的西医临床、中医临证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擅长恶性血液病、肿瘤化疗后的中医调治及不能耐受化疗恶性血液病、肿瘤的中医治疗;擅长中西医综合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贫血、过敏性紫癜、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擅长中医药联合个体化减毒增效化疗方案、去甲基化方案、最新医学技术及转化医学方案综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和老年恶性血液病。目前中西医结合诊疗血液疾病的技术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及国内先进水平。
还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更年期综合征以及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头晕乏力、心慌失眠、抑郁心烦、自汗盗汗、手足心汗、畏寒燥热、月经不调、口苦口干、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等内分泌失调性疾病的中医调治和中医疑难杂病的治疗。
学术任职及荣誉: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中西医整合医学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疾病诊疗专家组专家成员,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中青年专家,全国第四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江西省首批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获江西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卫健委抗疫“记大功”奖励。
袁秋全:中医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会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委会委员兼秘书,江西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分会委员,江西省康复养生协会针灸推拿康复专委会委员。跟随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国家名老中医梁冰教授学习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对中医药治疗白血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有所体会。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各种贫血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出血与血栓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科室简介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淋巴血液病科)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发展,目前为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血液病临床研究基地、江西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西省青年文明号,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单位、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中西医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疗专家组成员单位、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等。全国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陈信义教授、刘风教授、周郁鸿教授、陈志雄教授、胡晓梅教授为科室顾问专家,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全国名中医皮持衡教授、全国名中医张小萍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江西省首届国医名师贺支支教授是科室的学术指导老师。科室主任曾英坚主任中医师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团队其他青年医师骨干均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均为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委员,科室护理人员均拥有护理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科室可开放床位42张,中西医诊疗、护理实力强大。
科室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以综合方法和技术诊治各种血液疾病:1.各种贫血性疾病(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营养性贫血、慢性病贫血、溶血性贫血);2.各种血液肿瘤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3.各种出凝血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4.各种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5.其他血液病(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有简、便、效、廉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近年来,经全体医技人员不断努力及科研攻关,科室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中西医结合特色,在以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骨髓瘤以及老年血液病方面特色鲜明,疗效深受患者信赖,其以中医中药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治疗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老年MDS、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老年恶性血液病的综合水平在国内同领域居于前列水平和省内领先地位。
血液诊断方面开展了骨髓细胞形态、骨髓病理、溶血性和出血性疾病的检查诊断技术,开展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和流式细胞术(FCM)及基因芯片、二代测序诊断等技术。可从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子表型、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角度,对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血癌等)进行MICMC分型,达到国内先进诊断水平,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要求。 科室在作好技术卓越疗效好的同时,以其忘我的奉献精神不懈为患者朋友们提供感动、暖心服务,从而也赢得了患友们的“金银”口碑,已成为了血液病诊疗领域中的“精诚之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