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Burr Hole超微创手术成功实施
「这次霍主任给我做的手术,比微创还要微创。术后不到一周,手脚就恢复得不错,感觉自己非常幸运!」患者王女士眼带笑意地称赞道。
此次手术不仅是神经外科霍峻峰主任加盟我院完成的「首秀」,更是基于国内首创「Burr Hole超微创技术」的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切除手术。
此前,《人民日报》刊文报道了霍主任及其导师孙炜教授团队为一名10岁患儿超微创切除直径5.8cm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经过医学专业文献检索,这是首例超微创技术应用于巨大颅内血管畸形的成功个案,此术式为世界首创。
通过应用「Burr Hole超微创技术」,霍主任团队已成功治疗了多类型的颅内肿瘤与血管疾病。而本次手术的大获成功,也博得了王女士及其丈夫的一致好评。
01 Burr Hole技术
保守治疗与传统开颅外的新选择
今年9月,王女士发现自己走路不平衡,感觉怪怪的。先在家门口的医院做了脑部CT检查,发现右侧额叶占位,便又进一步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且病灶在运动功能区。
谁知,病程发展得出人意料的快。
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女士的左脚走路时迈不开步子,手也不能动。畸形团大小更是从2cm增大到3cm。
术前CT与核磁共振
多处求医之下,外院医生给出了两种治疗方案:
选择保守治疗,症状会越来越重,最后很有可能瘫痪;
选择传统开颅手术,风险高,也有半瘫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结果,王女士内心无法接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人一下子憔悴不少。
后来经过专家推荐,夫妻俩来到了冬雷脑科。王女士将在我们接受一种全新的超级微创手术——Burr Hole技术。
患者王女士和丈夫
02 Burr Hole技术比主流微创手术更微创
Burr hole技术由霍峻峰主任及其导师孙炜教授在2015年共同创立。
它是一种在颅骨上打一个洞,通过特殊通道和特殊器械,在显微镜下或者神经内镜下切除脑内病变的神经外科微创技术。
目前主流微创手术的骨窗直径在2.5-3.0cm,医生们在小骨窗内做手术。而Burr hole技术下的直径在1.0-1.2cm,仅为它的三分之一,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小拇指通过,属于超级微创手术。
当然,想要在这样一个小孔内将病灶切除,不仅需要对病灶定位精准,使用特殊的通道工具,更对医生的技术提出了高要求。
霍峻峰主任
03 Burr Hole技术给患者带来惊喜体验
综合评估王女士的病情后,霍主任团队为她制定了安全、可靠的超微创手术方案。
手术在神经导航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护航下进行。手术切口仅3.5cm,颅骨骨窗仅1.2cm,使得无效脑暴露很小,术后并发症和副损伤的概率也就大大降低。此外,由于是「超级微创」,手术中使用的医疗耗材非常少,给王女士节约了一大笔医疗费用。
得益于Burr Hole技术的超微创,霍主任在顺利切除畸形团后,还将王女士的自体骨片移植还原于这枚骨孔上。等颅骨痊愈后,手术痕迹就变得不明显了。
术后CT与核磁共振
术后颅骨CT重建,骨窗仅1公分多点
术后第一天,王女士就可以下床走路了;术后一周,手脚恢复得不错。
「现在还需要加强康复训练,相信我爱人很快就能恢复到生病前的状态」王女士的丈夫对此充满了信心。
随着医疗理念与科技的革新迭代,神经外科手术呈现出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霍主任表示,「微创」不仅仅是为了病人,也是为了医生自己。医者需要继续秉承微创理念,使更多患者受益。
此次霍主任的加入,为我院专家力量注入「强劲动力」。未来,我院也将继续在神经外科领域发力,不畏疑难挑战,不断精进微创外科事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