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医疗任务有变,事关所有基层医生!
国家政策调整,基层医生面临六项重点任务!
01、国家下令:基层医疗迎巨变!
近两日,继疫情防控政策重大调整后,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等文件,对新冠诊治做出新一轮部署,整个基层医疗迎来巨大变动。
国家明确,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实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的基层首诊、有序转诊。这无疑将基层医务人员推向更加关键的位置,分级诊疗一直是基层医疗领域的重要战略部署,如今这项任务转向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就必然要对基层医疗机构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的新一轮部署,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广大的基层医生刚刚从之前的抗疫节奏中走出来,又到肩负起新的重任,继续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也许,接下来一段时期,基层医务人员还要根据疫情形势和政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以适应基层医疗任务的变化。
02、基层医生六大重点任务,来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村卫生室、诊所,一直受到“不得接诊十大症状患者”的限制。如今这类患者重新交给基层,广大基层医生自然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工作任务,小编已将近期基层医疗机构的重点工作整理如下。
1、家庭医生须引导至基层首诊
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大部分基层医生都承担着家庭签约任务,发现患者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应当指导其到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就诊。
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全部开放,配齐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
2、基层将承担分诊、转诊工作。
针对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重点人群,基层要及时指导其进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阳性的,按照分级原则进行管理和转诊。
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或居家自我照护,必要时给予口服药治疗,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
高龄行动不便的,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原则居家或在养老机构就地治疗,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不转出集中救治。
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3、随时做好新一轮的检测准备。
优化核酸检测后,抗原检测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国家要求,各地要对照第九版诊疗方案,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及时指导重点人群进行抗原检测,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建巡诊小分队,上门为抗原异常者采集核酸。
显然,核酸检测依然发挥作用。针对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等重点场合,可能需要随时派出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工作。这进一步要求医务人员一改以往相对固定的场所,转成更多地点进行工作。
4、重点人群摸底、监测和分类管理。
国家明确,基层医疗机构要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并将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健康监测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同时,对辖区内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签约人群建立台账。
这与基层医生平时的家庭签约、公卫工作可以结合开展,但基层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责任显然与之前不在一个级别。国家还明确,通过一封信、告知书、设置热线电话以及新媒体网络等方式,将基层联系方式通知到每一个重点人群,基层医生更要做好随时待命的准备。
5、居家治疗人员管理
目前,政策已经允许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咨询电话,告知居家治疗注意事项,并将其纳入网格化管理。
针对此类人员,基层医生应给予抗原检测、对症治疗和口服药指导,并协助为其提供心理援助。与居家治疗人员接触时,应当做好自我防护,尽可能保持1米以上距离。
基层医生在收到居家治疗人员提出的协助安排外出就医需求后,要及时了解其主要病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急危重症患者做好应急处置,并协助尽快闭环转运至相关医院救治。
对于空巢独居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居家治疗特殊人员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
6、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
在当前局势下,疫苗无疑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老年人为核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将成为近几个月基层医生的重点工作任务。
尤其是从今天到春节以前的这段时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将着重安排人员和物资建立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还将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打通老年人接种“最后一百米”。
03、新冠用药、抗原检测如何进行?
国家明确国家卫健委公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
动态图教你get新冠抗原自测法
《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
全文
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
为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全力保障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重症风险较高的感染者及时救治,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亡率,在保障新冠肺炎救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确保正常医疗服务开展,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按照“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的原则,科学统筹区域医疗资源,以网格化布局医联体为载体,完善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医联体和医联体外部协作的三级综合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连续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内容
(一)构建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统筹现有医疗资源,以地级市、县为单位,按照分区包片原则,规划覆盖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内组建1个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或依托现有医联体将辖区内所有居民纳入管理。科学统筹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和医联体之间的空间布局,明确高水平三级医院作为医联体外部协作医院,建立对应转诊关系,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的基层首诊、有序转诊。
(二)明确分级诊疗流程。
1.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实施健康监测,提前摸清底数,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见附件),以绿(低风险一般人群)、黄(中风险次重点人群)、红(高风险重点人群)进行分级标识,对健康档案为黄色、红色的人员进行专案管理。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指定医疗机构对口负责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老年人的健康监测,确保高风险人群健康监测全覆盖。要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对辖区内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建立台账,强化履约质量,丰富签约服务内涵,将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健康监测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通过一封信、告知书、设置热线电话以及新媒体网络等方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联系方式通知到每一个重点人群,确保在必要时能够及时取得联系。
发现患者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家庭医生应当指导其到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就诊;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2.加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级分类就诊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指导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重点人群进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阳性的,及时按照以下分级原则进行管理和转诊:
(1)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或居家自我照护,必要时给予口服药治疗,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高龄行动不便的,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原则居家或在养老机构就地治疗,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不转出集中救治。
(2)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心脏病、肿瘤等)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转诊至医联体对应的亚定点医院治疗。
(3)以新冠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和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例,转诊至医联体对应的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危重型病例收治于ICU病房,重型病例收治于亚ICU病房,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收治于普通病房。
(4)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转诊至医联体牵头医院治疗,牵头医院不是三级综合医院或能力不满足患者救治需要的,转诊至与医联体建立协作关系的三级医院。
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
(三)提高新冠肺炎处置能力。
1.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均要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发热诊室要有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人员,完善消毒、检查检验、应急抢救等相应设备和药品配置,具备预检、分诊、筛查功能。多渠道扩充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吸引医疗机构已退休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机构执业。发挥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院的支撑作用,向医联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派出呼吸、感染、中医等相关专业医师和院感管理人员,驻点出诊、指导。未加入医联体的,由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选派相关人员驻点服务。同时,通过远程医疗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生对高风险人群的识别、诊断和处置能力。各地要对照第九版诊疗方案,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组建巡诊小分队等形式,指导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以及居家隔离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抗原自测和异常报告,上门为抗原异常者采集核酸,对需要就医的协助联系转诊。
2.提高医联体牵头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能力。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1张ICU床位配备1名医师和2.5-3名护士作为一线医护人员,并按照一线医护人员总数的20-30%储备后备力量。建立由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和其他专科经培训医护人员组成的混合编组工作模式。要加强培训,提高有关医护人员重症救治能力。
(四)做好转运车辆配置和调度。各市、县应当以网格化布局医联体为单位,按网格人口和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科学配置转运车辆。加强市、县统筹调度,保障网格内新冠肺炎高风险人群及时转运。
(五)做好患者转诊衔接工作。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和医联体牵头医院等医疗机构,要确定专岗专人,负责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运车辆等做好转诊衔接。要建立明确的接诊流程和绿色通道,特别是三级医院要专门开设高风险人群接诊绿色通道,不得延误、推诿、拒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高风险患者。
(六)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持作用。
1.以医联体为单位,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远程医疗全覆盖,上级医院通过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首诊能力。
2.加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门诊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推动有序双向转诊。
3.依托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分级诊疗转诊平台等信息化平台,推动医联体内、医联体与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医联体与外部协作医院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需要救治的患者及时诊断、及时转运、及时救治。
4.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便捷、高效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平台、官方新媒体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和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线上健康评估、居家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提供互联网诊疗和线下药品配送到家的服务,及时将出现病情变化的患者精准引导到有能力的医疗机构就诊。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在2022年12月20日前健全辖区内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确保新冠肺炎高风险人群全覆盖,协调有关部门对高风险人群健康监测提供经费保障。同时,要在12月20日前指导督促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全部开放,配齐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组建转运转诊专班,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工作流程,统筹协调分级诊疗过程中的患者转运工作。
(二)细化实施方案。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在2022年12月15日前制定完成实施方案,指导辖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基层首诊准备工作,确定新冠肺炎分级诊疗流程,并将实施方案报国家卫生健康委。
(三)做好监督指导。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开展新冠肺炎相关症状识别、抗原检测、健康监测、转诊流程等培训。要指导医联体牵头医院和其他三级医院做好重症救治准备,督促牵头医院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救治、健康监测和感染防控的指导责任,派出医务人员、感控人员驻点指导,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感染者的发现、处置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和分级诊疗工作安排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对新冠肺炎分级诊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树立科学就医理念,促进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来源:乡村白大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