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个人中就有1个!脚后跟疼,别以为忍忍就行......
“脚后跟痛?”“那不是很多人都有的小毛病吗?”“忍一忍就好了!”
很多人都有脚后跟疼的毛病尤其是长时间站立行走的人,但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什么大毛病无需理会。
脚跟痛又称足跟痛,以足跟周围酸胀疼痛不适甚至行走困难为主要症状。研究显示人的一生中发生足跟痛的概率为1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另一方面随着肥胖症人数增加该病有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资料显示足跟痛是由于内分泌紊乱、骨代谢失衡、长期久站或者骨质疏松退行性变化引起。
足跟痛相关解剖结构
跟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结构,当人正常站立时足跟部负重约50%,为了吸收震荡和力量,足部形成了1个横弓、1个内纵弓、1个外纵弓。足弓就像弹簧,能缓冲人在行走、跑动、跳跃时所产生的震荡。
足底筋膜呈三角形,后端狭窄,向前逐渐增宽分成五束,分别伸向1~5趾,足底筋膜可以支撑足弓,起到拉杆的作用,保护足底肌肉、肌腱,但容易因长期牵拉而退变。
足跟痛的发病原因
一方面,足底跖筋膜、跟骨周围滑囊、跟腱、韧带和足底脂肪垫慢性无菌性炎症等引起足跟痛。
另一方面,跟骨骨刺、跟骨内高压、跟骨结节部骨质增生、跟骨骨膜炎引起跟骨病变。
俗话说:“树枯根先枯,人老脚先衰”。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肾主腰脚”,足跟与人体的肾经关系密切。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底心涌泉穴,沿足跟部上行。肾虚退变引起足跟痛,因此本病好发于40~60岁人群;加上肾虚容易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引起足跟部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产生足跟痛。
另外,中医认为“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长期站立、行走、跑动导致筋骨肌肉过度牵拉,足跟部累积性劳损。还有外伤、鞋子不合脚、体重增加等都可能引发足跟疼痛。
足跟痛怎么办?
中医传统疗法
01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足跟痛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毫针刺法、浮针疗法、火针疗法、艾灸疗法、针刀疗法,还可以结合拔罐、推拿等,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足跟部疼痛症状,具有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02中药熏洗
我院康复科沐足方坚持早晚各一次,每次20~30分钟,具有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效果。药物组成为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威灵仙红花、川芎等。
具体做法
①取出药包,加适量水浸泡15分钟后煮至水沸(或用沸水浸泡15分钟)使药性充分释出。
②自然晾温至适合泡脚的温度(42-45℃),浸泡双脚过脚面,20~30分钟左右,身体微微出汗为度(水温下降,可继续兑入适量开水)。
③浸泡完毕擦干双脚,穿袜保暖。
现代康复疗法
01冲击波疗法
由有经验的康复医师依据牵涉痛原理及肌筋膜链理论,寻找确定引发足跟牵涉痛的疼痛触发点和相关失衡肌筋膜链上的疼痛触发点,然后对足跟疼痛部位以及确定的疼痛触发点进行冲击波治疗。
02功能康复训练
由有经验的康复医师通过体态、选择性动作评估等来评估下肢异常动作模式、失衡筋膜链,指导进行拉伸动作,借助筋膜球、泡沫轴、筋膜枪等对相应肌筋膜进行松解;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恢复生物力学平衡、足踝功能及重建正确动作模式,预防疼痛的发作。一个动作帮助你
踮脚跟:古代被称为提踵。
动能生阳,踮脚跟可以补助肾气,益肾壮阳,并且双侧小腿后侧肌肉收缩,锻炼小腿肌肉和脚踝,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具体做法:站立地上,身体保持平衡,脚掌着地,足跟抬起来,慢慢提高,感受到小腿有拉伸感,持续10秒,然后下压,有节奏地重复这个动作,练到酸痛。老年人需注意要找一个东西辅助,帮助保持身体平衡。
足跟痛让人烦恼养成合理健康的生活、工作及运动习惯非常重要及时、正规治疗也很关键。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康复科
撰稿:杨丽霞
初审:崔韶阳
编辑:新媒体团队
复核:马晓群
审核:李怡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