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科话成长⑬ | 戴晨阳:遇见未来,与肺科共成长
肺科话成长
在院党委的统筹布局下,我们分批次推出院内各层级各条线的获批人才项目得主的报道。他们在业界取得的成就激励了医院一代代青年医学人才以之为榜样,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各个领域努力奋斗。
戴晨阳,博士,胸外科主治医师,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著26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50.717),包括J Clin Oncol, J Thorac Oncol, J Ind Inf Integr, Ther Adv Med Oncol, Mod Pathol, Am J Surg Pathol等高水平杂志,相关成果写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2020CSCO 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2017年早期肺癌诊治进展》、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继续医学再教育CME项目(胸心外科医师必读论文)等,并被Lancet, Circulation, JACC, J Clin Oncol等权威杂志引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入选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市教委“晨光计划”、市卫健委“医苑新星计划”、杜克大学医学肿瘤中心Clinical Fellow(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全额资助)等;受邀赴日本呼吸器外科年会发言,并获JACS Travel Grant;担任SCI杂志Front Oncol Guest Associated Editor、Ann Transl Med Section Editor和《临床与病理杂志》青年编委;以副主编及编委身份参编专著各一部;获上海市抗癌科技一等奖(第3完成人)及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第5完成人)。
1、锐意进取 潜心钻研
戴晨阳清晰记得入职那天,第一次穿上印有肺科Logo的白大医、佩戴上肺科专属工号牌时无比激动的心情。也正是那时,青涩的他开启了人生和职业的新篇章。从一个面对病人茫然无措的小医生成长为一个沉着、冷静、有担当的临床医生,成长的路上有很多遇见:有医院给予的发展平台、领导的鼓励、前辈的感召和传习、患者信任的目光和感激的微笑,当然也少不了他自己熬过的每一个夜晚、流过的每一滴汗水!
他记得胸外科丁嘉安教授曾为新员工授课,讲述年轻时为了肺移植事业,全脱产进行肺移植的动物实验,工作日在动物房潜心研究,从无到有,克服各种技术困难,周末踩着自行车去图书馆查阅国际上最新的文献,整整两年的全身心付出才有了我们医院移植工作的扎实基础。作为年轻医生,他认识到唯有虚怀若谷,求知若饥,才不辜负前辈的汗水,把肺科“精医重道、务实创新”精神薪火相传。站在许许多多兢兢业业的前辈肩膀上,他们超高水平的工作能力、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求精创新的工匠精神都令戴晨阳受益匪浅。在肺科医院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他锐意进取,潜心钻研,取得了诸多成绩。
2、争分夺秒,抢救误吸患者
他努力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职责。大上海保卫战时杨浦共青方舱的经历,更让他深深体会到这一点。2022年4月20日的午夜,当班医生戴晨阳和护士正在进行常规夜查房,忽然方舱内的平静被呼救声打破,“医生,护士,快来看看我父亲,他喘不上来气了!“听到呼救声,戴晨阳顾不上身上厚重的防护服,立刻向呼救床边奔跑而去。 赶到床边时,患者陈爷爷已面色发白,呼吸费力,口中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具有丰富肺移植危重症管理经验的戴晨阳判断陈爷爷出现了呼吸道梗阻。他熟练地组织抢救患者,联系责任护士准备心电监护和吸氧装置,并汇报领队寻求支援。医疗队一边有条不紊地运作,戴晨阳一边跟家属了解病情,得知陈爷爷有多种基础病,卧床许久,且发病前刚进食流质食物。他敏锐意识到了这一临床线索,并反问确认进食体位,由此判断陈爷爷可能出现了误吸,即流质食物进入了气道而出现了呼吸困难,无力咳出。
心电监护提示陈爷爷的血氧饱和度只有49%,心率高达140次/分,痰鸣声越来越响,情况非常危急。在领队徐金富的指挥下,医疗队迅速调集了所有需用的吸氧和吸痰设备。但方舱医院不具备专业医院内的通气和层流装置,吸痰意味着大量气溶胶排出,操作医生感染概率非常高。这时,戴晨阳主动站出来为陈爷爷吸痰,作为十多年党龄的党员,他认为个人的暴露感染风险在患者的安危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他一边安慰着患者,一边熟练操作,陈爷爷的氧饱和逐渐上升,大家悬着的心放松下来,同时吸出的食物也证实了他的判断。经过几轮吸痰,陈爷爷成功转危为安。出院前,陈爷爷的家人找到戴晨阳并递上了一份亲笔感谢信,表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遇见将患者生命放在首位,尽心尽力服务患者的医生和团队,是他们的幸运。
点点光亮汇聚足以照亮黑暗,其中那一抹微光便是戴晨阳的担当和奉献。为了梦想,为了遇见未来,他已出发,迎接机遇和挑战,和肺科医院共同成长!
供稿:科教处
编辑:宣传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