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颈肩疼不是“颈椎病”?河南省肿瘤医院专家一刀解决脊柱转移瘤难题

2022-12-10 10:10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脊柱转移瘤的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准的术前评估,借助新手术技术,在充分实现预期治疗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创伤,使手术微创化。

肺癌容易骨转移?没错!

刘奶奶罹患肺癌后被判定脊柱颈椎骨转移。

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副主任张鹏借助新技术,为她优化手术方案,摒弃颈椎前后两个手术入路的传统手术方式,实现“一刀”解除脊髓压迫,有效撑开了被压缩的颈椎,并对较大范围的转移造成得骨缺损进行重建等难题

我们来看看她的故事……

肺癌三年、骨转移惹出大麻烦

三年前,70岁刘奶奶被确诊为肺癌,通过综合治疗症状有效缓解。

一年前,老太太自己感觉得了“颈椎病”,颈肩部及右侧胳膊不舒服、疼痛感越来越严重,后来吃止疼药也很难入睡。

到医院检查,各种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第6节颈椎发生肺癌颈椎转移,并出现病理性骨折压迫神经,一节颈椎受压变形。

75401670627570665

骨是肺癌转移的主要对象,肺癌骨转移多发生于肋骨、脊椎骨(胸椎、腰椎、颈椎)、股骨等部位。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柱,一旦椎体被肿瘤细胞破坏,除了严重的疼痛外,还会导致支撑力量减弱,引起椎体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压,严重的压迫神经最终可能导致瘫痪。因此,癌症脊柱骨转移发生后要积极进行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手段的发展,脊柱转移瘤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有效缓解症状,取得长期、有质量的生存。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脊柱周围神经多、血管丰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需要高技术的骨肿瘤团队和完善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进行专业治疗。

脊柱转移也能治、术前评估很关键

虽然脊柱骨转移需要积极治疗,但并不是适合所有患者。

张鹏介绍,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准的预期生存时间评估,如果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不超过6个月,就建议保守治疗或微创治疗。但对于预期生存期较长的患者,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预后评估模型有两种,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国际骨肿瘤研究组提出的SORG机器学习模型。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运用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数据,开发了更准确、更客观的“列线图模型”。

25461670627571302

三种不同类型的评估系统,均判定刘奶奶术后1年预期生存率为60%~71%。骨与软组织科团队经过深入讨论,认为她可以长期生存,手术获益较高,应该积极手术治疗。

新技术更优化、创伤小 更安全

患者颈椎肿瘤病变,同时破坏前方的椎体结构和后方的附件结构,神经根受压。

传统的手术技术,需要从脖子后面开刀,充分解除神经压迫,稳定脊柱;之后再翻身,从脖子前面开刀,切除椎体肿瘤,并用钛网撑开塌陷的椎体,纠正异常颈椎曲度并完成重建(如下图所示),才能实现上述目标。但两个手术入路创伤大、风险高,对于年过70的老人,无疑是巨大挑战。

48521670627571991

近年来,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开展了多项围绕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的新技术,经科室讨论,最终决定采用单后路手术完成治疗计划。

首先,使用Mayfield头架技术对患者进行术中颅骨牵引,复位塌陷的颈椎椎体,纠正异常颈椎曲度,然后锁定头架,进行后续手术。

79451670627572085

和传统的使用软垫或石膏托摆放手术体位相比,Mayfield头架很好避免了头面部和气管插管受压,颅骨固定,术中操作时更加稳定,可进行牵引复位,可实现颈椎曲度调整。

整台手术利用单一后入路,植入颈胸椎螺钉并进行彻底的受压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并进行病椎的大块切除,之后,对于切除后造成的骨缺损,放弃了传统的钛网假体重建,而是创新采用骨水泥填塞技术,实现“小孔填大洞”,从后方经过神经根和脊髓的缝隙,填入初始质地如橡皮泥一样的骨水泥小球,逐步填充病椎切除后造成的骨缺损。待术中骨水泥硬化后,为颈椎前方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56061670627572208

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颈肩部及右上肢疼痛麻木明显好转。但是要彻底消除症状,则需要用到放疗和内科治疗手段。 这时候,河南省肿瘤医院多学科综合优势就体现出来。在骨与软组织科的精心安排下,刘奶奶于术后3周由放疗科进行了射波刀放疗,并由肿瘤内科进行了全身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目前,刘奶奶已有质量地生活超过1年。

41161670627572666

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主任、主任医师姚伟涛介绍,脊柱转移瘤的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准的术前评估,借助新手术技术,在充分实现预期治疗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创伤,使手术微创化。新技术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我院放疗科、医学影像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协作的强大综合实力,为患者实现有质量的长期生存,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创建于2007年,主要从事骨与软组织良恶性肿瘤诊疗,在高难度脊柱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年平均开展骨转移瘤手术250~300台左右,脊柱肿瘤类手术量约占我科总手术病量的1/3左右,诊疗水平及手术量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同时,该科坚持临床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22年度,该科在脊柱肿瘤领域发表SCI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13.7分,向学术界展示了河南省肿瘤医院在脊柱肿瘤方面的临床数据和治疗经验。

受访专家

97721670627572749

姚伟涛

骨与软组织科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导,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软组织肉瘤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四肢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委会骨肿瘤学组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青委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骨肿瘤学组副主委,河南省骨肿瘤防治联盟副主委,河南省脊髓损伤协会脊柱肿瘤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医学会骨肿瘤学组委员等。

主要从事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与科研,尤其擅长脊柱原发与转移瘤的手术治疗,四肢恶性肿瘤的综合保肢治疗,软组织肉瘤的手术治疗与综合治疗。先后承担及参与军队、省、市级课题10余项。发表临床与科研论著4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中华系列论文2篇,国家级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项。获得河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40481670627572830

张  鹏

骨与软组织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肿瘤中心访问学者,河南省肿瘤医院科技拔尖人才,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与骨转移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放化疗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基础研究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脊柱学组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骨与软组织肉瘤、骨转移癌等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科研,临床重点工作:四肢肿瘤切除重建保肢治疗、脊柱转移癌微创减压治疗、骨与软组织肉瘤手术前后新辅助化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等规范化治疗。 

END

责编:庞红卫

编辑:王晓凡

图文:李柘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软组织科,颈椎病,颈肩,脊柱,颈椎,肿瘤,肺癌,椎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