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内酯注射液: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机制介绍(3)
白果内酯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到的倍半萜内酯,是银杏内酯抗脑缺血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
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早期使用疗效更为明显。
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机制主要包括:改善缺血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抗炎症免疫损伤、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分化,并能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和脑部循环障碍,能全面针对脑缺血损伤的各种病理过程。
今天我们谈一谈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机制中的,抗脑水肿和对脑部循环系统的作用。
01抗脑水肿
脑水肿是缺血性卒中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体内外试验证实,白果内酯能有效地缓解缺血性脑水肿。纪雪飞等研究表明,白果内酯可剂量相关性改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降低脑梗死面积;降低脑指数及缺血侧脑组织中伊文思蓝的含量;减轻毛细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终足的水肿,减少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松解,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02对脑部循环系统的作用
87%的卒中患者是因为血栓或其他栓子突然阻塞脑部血管而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早期恢复血供和防止血栓再形成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重庆医科大学徐露等进行的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表明,白果内酯与银杏二萜内酯在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用上具有协同增效的效果。Maerz 等揭示白果内酯能在整体上降低PAF的信号转导作用。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还观察到白果内酯能在血流重新恢复时增加脑血流量(CBF),而银杏内酯并无此作用。研究表明,白果内酯不但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生成并形成管状,还能通过促进VEGF受体的表达,进一步增强缺血区血管生成。
小结
白果内酯作为银杏内酯中唯一一个倍半萜类内酯,目前研究已表明,其保护脑缺血损伤具有机制明确、靶点全面的特点,是具有脑保护作用的天然药物。
脑缺血损伤是一个级联损伤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多种病理过程。然而,回顾以往脑保护的药物研究,不难发现大多失败的药物仅仅只作用于单一靶点,从某一个病理机制入手,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也是脑缺血损伤保护研究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从多靶点脑保护的角度,白果内酯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脑保护化合物。
白果内酯抗脑缺血的临床研究尚未有报道,但含有白果内酯的银杏叶制剂在临床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众多银杏叶制剂中,银杏内酯注射液中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的含量占比分别为 48%和 51%,相对传统的银杏叶制剂,有效成分更纯,含量更高,杂质更少。在一项多中心评价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发现,经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患者较未接受其治疗患者临床效果更佳,成本效果比更优,证明了银杏内酯注射液具有安全有效、远期经济收益良好的特点。这些临床研究从一个侧面填补了白果内酯脑保护临床研究的空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