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团队:99.5%感染者不需去医院;医护:现在是防医疗挤兑关键时刻
热点聚焦
12月8日,“华山感染”公众号发布张文宏教授审核的《抗新冠策略千万条,核心就一条:得了新冠是否需要去医院?》。
其中表示: 应对新冠的方案千万条,核心问题就一个,我生病了要去医院吗?围绕着这个问题,很简单,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但是,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
全文如下:
现在是避免发生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
“急诊抢救室病人爆满。好多来看急诊的病人,做完核酸结果发现是阳性。”刘阳是北京一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护士,12月7日,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其他科室的护士,都被紧急抽调到急诊部去支援,随后他们又被派去了发热门诊,“现在我的心态就是,做好心理准备,随时被叫去执行紧急任务,也随时可能被感染。”
刘阳所在的这家医院,目前收治出现新冠核酸阳性病人的标准是“除非是急诊手术,人命关天,否则都是让他们去定点医院”,但突然间涌进医院的病患已经多到很难立刻完成下一步的分流。
“现在是避免发生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刘阳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道。
然而,与急诊和发热门诊病人爆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他一些慢病科室“根本看不到什么病人”。
“最近的话,我们病房以及大部分科室都没什么病人。”濮中明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今年11月以来,北京新一轮疫情散播开来后,他所在科室门诊曾陆续遇到过一些阳性病例。按照规定,这些病人会被转运至其他地方做集中隔离观察,而医院则要立即暂时停诊做消杀。一些患者在得知医院有阳性病例后,就会要求出院。于是,急诊科室压力逐渐增大的同时,其他科室的病员却在锐减。“平时住院楼每周安排的手术量能超过120台,但这周只有12台。”一位医生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李健所在的一家北京肿瘤专科医院,目前也处于“病房基本清空”的状态。虽然几个月前院内医护人员全部改成佩戴N95口罩,但近期院内还是接连出现患者或者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的情况。一旦病区出现一个阳性,那些核酸阴性的病人被建议赶紧出院,以避免发生更大规模的聚集性感染。
“哪个病区出现了阳性,就先清了哪个病区,患者也害怕感染,所以很配合地出院。”因为病人被清空,李健和同事在院内的本职工作在减少,这会直接影响下个月的工资收入。但他们会被分配大量对外支援的任务——去发热门诊、方舱、定点医院等处,支援“抗疫”前线。
北京最近这一轮疫情持续蔓延之前,发热门诊筛出的阳性患者会被严格转运去隔离点,但李健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这种转运已经停止。“阳性病人只能住在我们自己的发热门诊,现在好像也快满了。”李健说。
这家专科医院的发热门诊,是由不同科室抽人组建起来轮流值班的。一轮支援结束后,撤换下的医护人员要在医院继续住一周观察,核酸检测为阴性才允许回家。作为科室里最年轻的医生,李健已经支援过好几轮发热门诊,而且她知道,自己的名字还被写进下一批派去方舱的医护人员名单里。
“现在岗位就剩下你了”
张慧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大夫,她发现自己所在医院对于医护人员“密接”管控正在明显放松。上周,张慧因共同就餐的朋友检出阳性而被判为“密接”人员,按院方规定,需要居家观察5+3天。但是,解除居家观察的时限未到,她就被领导提前通知回院里上班。原因是“现在岗位就剩下你了,你只能坚持”。
如何尽量杜绝院感,以及如何缓解因院感而引发的人力资源调配瓶颈,是特殊时期各大医院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于我们来说,哪怕阳了之后只说休息几天,那也会给其他在岗同事增加很多工作量。除非把工作量减下来,比如说不收治患者,才有可能回归正常工作量。但对于医院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张慧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虽然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感染率目前大约为10%,零零星星散落在各个科室,却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人手不足。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医疗机构要继续做好门诊预检分诊工作,通过预约诊疗平台、现场出示等多种方式,查看就诊患者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门诊区域要划分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 ,分别接诊相应患者。
对于急诊患者,医疗机构不得以没有48小时核酸结果为由影响救治。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直接进入急诊诊疗区域;无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在急诊缓冲区域接诊,同时查抗原或核酸。对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患者,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抗原或者核酸检测并开展相应诊疗服务。
伴随防控政策自上而下的不断调整,各地医院需要以更为灵活的“一院一策”,甚至是“一病区一策”,不断探索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分诊流程和区域布局。
本文消息来源: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