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说你不知道】河南有个腹诊中医专家:摸肚子,比号脉准得多
自古以来,中医看病,讲究四门功课
不是说学逗唱,是望闻问切,合称四诊。
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
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气味等;
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等;
切是用手诊脉。
四诊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法宝。
这四件法宝能力高低不同,其中切诊属于能力较高的诊断方式,一般情况下中医在诊断过程中,都会用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进行号脉。
这让很多人误认为,切诊就是号脉。
其实,切诊并非只有号脉,还包括腹诊,这是一种比号脉还靠谱的诊疗手段。
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记载,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在日常诊疗中,就频繁的使用腹诊。但因种种原因,腹诊的传承出现了问题,导致现在使用腹诊的专家并不多,甚至不少地方就没有会用腹诊的专家。
不过,咱大郑州有一位专家,善用腹诊看病。
他就是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医师牛学恩。
据老蔡了解,会腹诊的中医名家,全国都不多。在河南,目前很可能就牛学恩自己会腹诊。
牛学恩
河南省中医院 肝胆脾胃科主任中医师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民族外治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黄帝内经分会副主任委员。
比号脉还准的腹诊
从医三十多年来,牛学恩的老患者有很多,这些老患者都有个习惯,来了就想往门诊诊室的床上躺,让牛主任给他们“摸肚子”。
有些患者的问题比较明显,不用“摸肚子”就能看出来,结果患者还不乐意,问:“牛主任今天咋不摸肚子了?”
这些患者口中的“摸肚子”其实就是腹诊。而腹诊也如患者认为的那样,就是“摸肚子”。
牛学恩向老蔡演示了腹诊的方法:
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宽解衣服。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患者腹部进行诊断。
▲腹诊
牛学恩在演示过程中提到,相比脉诊,腹诊更靠谱。
脉诊的诊断在寸尺之间,而腹诊的诊断范围就大得多了。
医生可以通过按压腹部,直接检查五脏六腑各个部位有没有压痛,有没有肌肉紧张,腹内有没有筋结压痛。
可以更直观、更容易发现人体内哪一个脏腑发生了问题。
腹诊可以轻松的抓取这些疾病的主证,知道了证状,医生就可以直接“对证下药”,运用经方治疗患者病痛。
“我经常给患者打比方,腹诊就好比西医里的CT、核磁,而且没有辐射。”牛学恩打趣说:“而且腹诊还能检查出一些CT、核磁拍不出来的证状。”
在走访过程中,老蔡遇到了患者老张(化名)。
老张是牛主任的老患者,他告诉老蔡以前自己左腹部靠下位置,能明显摸到有一个肿块,拍过CT、核磁都显示没问题,最终找到牛主任。经腹诊诊断后,牛主任为他开具经方治疗后,肿块消失。
牛学恩告诉老蔡,脉诊是所有中医都要学习的一门课程,但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师从名医,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大家脉诊的水平参差不齐。
一方面是因为脉诊精微奥妙,需要医生用寸关尺去诊断全身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医生要细细体会脉搏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主观因素,需要医生有一定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脉诊系统传承难。
一些名医大家脉诊厉害,是因为他积累了一辈子的经验,但这份经验往往只能意会不好言传,很多年轻学生学了老师的经验后,不能立即运用,还需要自身再积累,再领悟才能化为己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医越老越吃香的原因。
相比脉诊,腹诊就稳定的多。
牛学恩表示,腹诊属于全科中医,不仅能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还能应用在全身各处。用腹诊诊治患者时,患者是什么问题,直接就摸出来了。
比如腹部压痛感属于实,腹部喜按压属于虚。痞满而无压痛为气滞,痞满有压痛为实滞不化。
对患者来说,腹诊能够轻松对证下药,快速解决患者病痛。
对医生来说,腹诊简单易上手,更客观,更直接,还能有效缩短中医传承难、传承慢的现状。
那为什么这么好用的腹诊,却很少有医生用呢?
牛学恩认为可以把它归结到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医生不能随便摸患者的腹部尤其是女性患者的,致使腹诊不被提倡和实施,因此逐渐萎缩。传到今日,会腹诊的专家更是屈指可数,中医院校也没有开展腹诊课程。
没有老师就没有徒弟,所以腹诊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多见。
声明:凡标明原创的文章,均为老蔡导医独立创作。任何单位、个人未经许可,谢绝以任何形式转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