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可切除的恶性胃肠间质瘤,分子靶向药物是首选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估,在靶向药物治疗后达到疾病部分缓解或稳定状态,再评估是否可以外科手术切除。
神经内分泌瘤(NET)是一组起源于身体的神经和内分泌细胞的肿瘤。
神经内分泌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包括垂体、甲状旁腺、肺和胸腺、胃肠道、胰腺、肾上腺、皮和组织。因此这些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发生神经内分泌肿瘤。
当然,NET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胰腺、胃肠道、肺和胸腺。神经分泌肿瘤可以产生和分泌常见激素。
故根据是否分泌过量激素及患者是否表现激素相关临床症状,可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
●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NET早期难以发现,超过半数的患者确诊时都已经发生了转移,与常见的癌症不同,大部分NET生长缓慢。
淋巴结和肝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神经内分泌肿瘤有种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叫做嗜铬素A(CgA),它是目前最有价值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通用标志物。通过检测血清或血浆嗜铬素A水平可以提示患者是否罹患神经内分泌肿瘤。
影像学检,如内镜、超声内镜、超声、CT、PET-CT、MRI、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等是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
除内镜肉眼观察外,组织病理学检查必不可少。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神经内分泌瘤及分级的金标准。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症状复杂多样,常不典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压迫症状、神经内分泌症状和转移引起症状。
说到神经内分泌症状,由分泌过量激素的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引起,其症状非常复杂。
例:胰岛素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胰岛内分泌肿瘤。
胰岛素瘤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低血糖表现,有四肢发麻,心慌,出冷汗,还有饥饿感,有的患者还有意识障碍,嗜睡,有的严重患者会有昏迷,甚至死亡或抽搐。
类癌(也是类癌肿瘤)是 一种缓慢增长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细胞。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转移。
类癌是阑尾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但最常见于小肠,尤其是回肠,也可在 直肠 和胃中发现。与大多数恶性肿瘤相比,它们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
尽管大多数类癌在自然寿命期间都无症状,并且仅在出于不相关原因进行手术时才发现(所谓的巧合类癌),但 所有类癌都被认为具有恶性潜能 。
约10%的类癌激素分泌过多的一系列激素,最主要的是血清素(5-HT),分泌5-羟色胺的类癌肿瘤可能会导致 三尖瓣疾病综合征、腹泻、喘息、腹部绞痛
、周围水肿, 血清素的流出会导致色氨酸耗竭,从而导致烟酸缺乏。烟酸缺乏症(也称为糙皮病)与皮炎,痴呆和腹泻有关。
这种症状群称为 类癌综合征 或(如果是急性的)类癌危机。
拓展:
副癌综合征常见症状有乏力、恶病质(可表现为厌食、长期恶心、便秘、身体外型改变等)、体重减轻、发热、血液系统相关综合征(偶有哮喘和呼吸困难,主要是血液相关化验结果异常)、风湿病综合征(可表现为肌肉或关节疼痛)、皮肤病综合征(可有皮肤变硬变黑或发红、瘙痒等表现)等。
治疗措施
1.手术治疗 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来说,手术是唯一能达到治愈目的的手段。如果肿瘤已经发生转移,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灶、肝脏转移灶以及淋巴结清扫可以降低瘤负荷,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与肿瘤分泌的激素相关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一般治疗 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前提。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常会分泌各种影响代谢的激素,常会导致内环境紊乱、低血糖、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等情况。
3.药物治疗
①生长抑素类似物:常用药物有:奥曲肽和兰瑞肽。
一些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表面会表达生长抑素受体,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与受体结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轻微恶心、腹胀、脂肪泻等, 长期应用可能会出现胆囊结石或泥沙沉积,而影响胆囊收缩。其对胃、十二指肠运动有抑制作用,可能会出现延长胃排空及胃肠转运。
②干扰素
干扰素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中有抑制激素分泌和抗肿瘤增殖的作用,能明显减轻患者类癌综合征
症状。
不良反应: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肌痛和抑郁症等。
③靶向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依维莫司、舒尼替尼。可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不良反应:口腔炎、皮疹、腹痛、腹泻、疲劳、水肿等
胃肠间质瘤(GISTs)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由于诊出率较低,长期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
作为一种胃肠道软组织肿瘤,胃肠间质瘤有别于“胃癌”或“肠癌”,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由于胃肠间质瘤常发于消化道内,长期被误认为是来源于平滑肌的肿瘤,故此被称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即使随着瘤体的增大,胃肠间质瘤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黑便和贫血等,但这些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
这也导致胃肠间质瘤的准确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
据目前文献报道在首次就诊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有 20%~30% 的患者已发展成为晚期;有 11%~47% 的患者已发生肝转移和腹腔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CD117蛋白由c-kit基因编码,约95%的胃肠间质瘤表达CD117,因此CD117可作为胃肠间质瘤的肿瘤标志物。近年新发现的标志物DOG1,诊断胃肠间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CD117,GIST的诊断常联合使用这两种标志物。
所以体检筛查此病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临床上考虑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应先进行临床评估,判定肿瘤部位、大小、是否局限、有无转移,综合评判进而决定治疗方式。
1.直径≤2 cm的胃间质瘤伴临床症状者,可考虑行手术切除;无症状的拟诊间质瘤,应根据其内镜和内镜超声表现确定是否具有进展风险。内镜超声下的不良因素为边界不规整、溃疡、内部强回声和异质性,如合并不良因素,应考虑切除;如无不良因素,可定期进行内镜或影像学随访,时间间隔通常为6~12个月。对于难以接受反复的内镜检查,不能坚持随访者,可以考虑内镜下微创切除。
2.直径>2 cm的胃间质瘤或其他部位的局限性胃肠间质瘤评估无手术禁忌证,建议根据位置及恶性潜能大小考虑内镜下微创切除或者外科手术切除。
3.间质瘤经内镜下微创切除或者外科手术切除后,需根据病理结果,再评估是否需要追加靶向等治疗,或者定期随访。
4.对于不可切除的恶性胃肠间质瘤,分子靶向药物是首选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估,在靶向药物治疗后达到疾病部分缓解或稳定状态,再评估是否可以外科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 Li J, Ye Y, Wang J, et al. Chinese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17, 29(4):281-293.
[2] 赵朕华, 廖专, 李兆申.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J]. 胃肠病学, 2015(8):503-506.
[3] Maroun J, Kocha W, Kvols L, et al. (April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arcinoid tumors. Part 1: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 statement from a Canadian National Carcinoid Expert Group". Curr Oncol. 13 (2): 67–76. PMC 1891174. PMID 17576444.
[4] Daffner KR, Sherman JC, Gilberto Gonzalez R, Hasserjian RP (2008). "Case 35-2008 — A 65-Year-Old Man with Confusion and Memory Loss". N Engl J Med. 359 (20): 2155–2164. doi:10.1056/NEJMcpc0804643. PMID 19005200.
[5] Modlin IM, Lye KD, Kidd M (February 2003). "A 5-decade analysis of 13,715 carcinoid tumors". Cancer. 97 (4): 934–59. doi:10.1002/cncr.11105. PMID 12569593.
[6] Fox DJ, Khattar RS (2004). "Carcinoid heart disease: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Heart. 90 (10): 1224–8. doi:10.1136/hrt.2004.040329. PMC 1768473. PMID 1536753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