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三个小孔,血管外科叶猛团队用“八爪鱼”技术成功“拆弹”
新闻提要
“太成功了!”近日,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介入室里传出一阵欢呼声,历时7小时,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叶猛团队运用“八爪鱼”技术,仅在三个穿刺点内为74岁的顾阿婆(化名)顺利完成巨大胸腹主动脉瘤的微创介入手术,现场医护对手术的成功赞叹连连。
3年前,顾阿婆因腹痛难忍在外院检查治疗,不料发现了胸腹主动脉瘤,由于瘤体巨大,最大直径达到 7.4cm,动脉瘤累积内脏动脉区,且血管极为扭曲,如选择传统手术需要对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全程置换,并对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 双肾动脉重建。然而顾阿婆以前接受过结肠肿瘤手术,肠黏连不可避免,因此传统手术将会造成巨大的创伤,而她的全身情况难以承受。而如果选择血管腔内治疗,目前国内无对应产品,国外定制支架也无法适用于顾阿婆极度扭曲的主动脉。
在外院治疗无果后,11月初,顾阿婆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叶猛的专家门诊就诊。基于多年在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积累的经验,叶猛在仔细评估了顾阿婆的 CT 后认为她有条件进行血管腔内手术(即“八爪鱼”技术)。传统的“八爪鱼”技术即首先在体外在胸主动脉支架上预缝分支,然后将胸主支架回纳入支架输送系统,并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输送系统送入主动脉,在释放主动脉支架后,将导丝经预缝制的分支选入内脏动脉,通过覆膜支架将分支和内脏血管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血管腔内内脏动脉重建,因为形似“八爪鱼”由此得名。顾阿婆的血管极度扭曲,如果运用传统的“八爪鱼”技术,很容易发生预置分支和内脏动脉对位不佳,进而造成内脏动脉对接失败,引发肠坏死及急性肾缺血坏死。
为了实现更好的对位,叶猛决定采用支架分支内预置导丝的方式,借助预置分支导丝的体外牵引彻底克服血管扭转造成的支架旋转,对位不佳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缩短术中选择内脏血管的操作时间,极大提高了“八爪鱼”技术的容错性。术前预案充分,在团队成员主治医师倪其泓、住院医师王预立默契配合和麻醉团队的保障护航下,叶猛通过左股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三个穿刺点完成了所有微创手术操作,一期对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进行了血管腔内重建,历时 7 小时成功完成了手术,整个操作仅失血 100 多毫升。术后第一天,顾阿婆开始正常进食,第二天正常下床活动,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术后第五天 CT 复查提示内脏重建血管通畅,瘤腔基本血栓化,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
据叶猛介绍,胸腹主动脉瘤并非肿瘤,而是主动脉的瘤样扩张,常被称为“腹内不定时炸弹”,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破裂大出血,甚至死亡,极其凶险。如发现动脉瘤,建议至专业的血管外科就诊,密切随访并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近年来,叶猛团队在复杂胸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上,积极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大胆创新,已成功完成多例复杂胸腹主动脉瘤及累积主动脉弓上动脉胸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隔绝术。2022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血管外科论坛上,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成功完成了一例马凡式综合症患者胸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完成所有内脏血管重建,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精湛的操作技术得到了业内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