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尿毒症患者的自述:3个治疗关键时期都没抓住
一位尿毒症患者在短视频平台讲述了自己的患病经历。患者姓李,这位年轻的妈妈自述因为无知导致了自己最终走向了尿毒症,让人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作为医疗工作者,临床中遇到过太多与李女士一样情况的患者,在走向终末期肾脏病之前,明明有很多机会可以扭转局面,挽回肾脏功能,却因为一次次的疏忽导致了不能回头的局面。
回顾了李女士的患病过程,我们总结了3个关键时期,以供肾友们参考,希望大家警惕不要重蹈覆辙:
【第一,肾病跟咽炎不一样】
李女士在孕期产检,发现了尿检中有尿蛋白(+)号,医生表示可能是孕激素的影响,也可能是肾脏方面的问题,但此时并不能确定,只能等到生产结束后复诊。
患者一直想着这个事情,在生产结束后,便进行了复诊,发现尿蛋白依旧存在,此时医生建议到肾内科做进一步检查,并怀疑是慢性肾炎。
但李女士觉得自己此前身体一直很好,肾炎大概是与咽炎之类的病差不多吧,不过就是炎症,没什么大不了,况且家里孩子小,外面还有工作,每天忙的不可开交,就将复诊的事情抛之脑后。
很多患者都犯了同样的问题,对于不了解的疾病只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疾病所谓的“严重与否”。
肾炎与咽炎只是一字之差,其本质却有天壤之别。“应该是差不多的病吧”,患者选择了忽视和拖延。
【第二,患病切忌自行诊断】
两年后,单位体检,李女士检查结果显示:尿蛋白(2+),血肌酐123umol/L,医生再次建议去肾内科复诊。
对于尿蛋白的增加,李女士觉得是老毛病了,问题不大,而血肌酐这个新“名词”对她来说略显陌生,她不知道此指标的升高意味着什么。
原本想着抽时间去医院检查,却又听信了家里老人的话:你这就是累的。并表示你这个问题调理调理就好了。由于患者自身也觉得没有不适的症状,便在老人推荐的中医诊所开了中药调理,吃一段时间中药后,也没有再进行复诊,就又放下了。
慢性肾脏疾病有这么一个特点:隐匿性。很多患者都有同样的经历,患病初期,身体感觉不到任何不适,等到身体出现严重症状时,已经进入了肾衰竭甚至尿毒症期。
【第三,不要逃避治疗】
又过去几年,再一次体检,李女士的血肌酐指标已经达到560umol/L,对比之前的情况,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正逐年加重。于是,她来到医院肾内科进行检查,医生拿着检查结果,语气很平和,但言语却让李女士大为震惊,大概意思就是建议她提前做造瘘手术随时准备透析。
对于这个诊断,她是万万不能接受的。透析?不至于吧,肯定还有别的方法!随后她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并打算去别的医院看看。
可就在这期间,因为一次严重的感冒,她的身体出现了极度不适情况,恶心、呕吐不止,且呼吸困难,家人将其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血肌酐此时已经飙升至1000多umol/L,不得不进行了颈部插管紧急透析治疗,否则很可能会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
但此时也已经错过了逆转肾病的最佳时间,走了很多弯路。
如今,李女士已经接受了规律透析治疗,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饮食、生活,也曾为自己过去的无知后悔过无数次,但如今已经无济于事了,她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看着孩子们健康长大!
希望通过这个真实案例,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当发现身体异常时,一定要及时就诊和治疗,不要因为疏忽造就一生的遗憾。
本文图片为原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