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管癌的病灶范围、是否侵犯周围结构、有无淋巴结转移、治疗后肿瘤是否残留或复发、放疗定位等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肿瘤治疗后局部瘢痕组织增生与肿瘤复发鉴别、肿瘤治疗效果判断、有无远处转移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病史摘要:
中年男性,因进食梗阻3月伴呕吐1天入院。
既往体检,烟1包/天,酒3两/餐。
检查所见:
PET/CT显影图像如下:
【PET/CT 全身MIP图】:
【PET/CT融合图】:
【PET/CT融合图】:
【PET/CT融合图】:
【PET/CT融合图】:
【PET/CT融合图】:
【PET/CT融合图】:
【PET/CT融合图】:
PET/CT检查示:
食管下段(约平胸8-10椎体层面)-贲门区管壁不均匀环形增厚,局部管腔明显狭窄,近端食管轻度扩张积液,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范围约4.5cm×3.7cm×6.8cm,SUV最大值约11.4、平均值约10.5;左心房受压变形,灶周脂肪间隙模糊;降主动脉后缘不规则软组织条片影,大小约4.0cm×2.1cm×4.4cm,CT值约44Hu,边界欠清,包饶降主动脉,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约8.5、平均值约8.0;肝-胃间隙见多发淋巴结,部分融合,大小约3.8cm×2.5cm×3.7cm,与贲门关系较密切,CT值约41Hu,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约6.6、平均值约6.2。
PET/CT诊断:
1、食管下段-贲门区管壁增厚伴肿块形成,FDG代谢异常增高(约4.5cm×3.7cm×6.8cm),符合食管下段癌并侵犯邻近贲门,部分侵及食管壁全层。
2、降主动脉后缘不规则条状软组织影伴FDG代谢增高,提示转移性病变并累及邻近降主动脉壁可能;肝-胃间隙多发淋巴结转移。
胃镜及病理结果:
讨 论
食管癌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现如今食管癌已经成为中国排名前十的高发癌症,我国食管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占95%左右,肿瘤发生的部位以食管中段多见,下段次之,上段少;腺癌好发于食管末段及胃食管连接处,多继发于Barrett食管及欧美人发病率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约3∶1,一般大于40岁,60-64岁年龄段发病率高,食管癌在中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高发地区在河南、河北、湖北、广东、四川、新疆等。
一、目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化学及生物性因素:摄入含亚硝胺化合物及被霉菌污染的食物;
2. 缺乏微量元素:如铝、硒、锌、铁、氟等;
3. 物理因素及不良饮食习惯:喜热、粗、硬食物,吸烟、嗜酒等;
4. 遗传易感因素。
二 、症状
1、早期可无症状。
2、进展期可有较明显的症状,如胸骨后疼痛、烧灼感,特别是在吞咽时进食梗阻、哽噎感。
三、诊断
1、病史,典型的进行性吞咽困难
2、内镜检查及活检
3、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
4、X线食管钡餐检查
5、CT、PET/CT检查等,本例除了发现淋巴结转移,同时发现了降主动脉后缘条状软组织高代谢转移病变,传统CT和MRI可发现病变,但无法定性。
四、鉴别诊断
1、无吞咽困难,与食管炎、食管憩室和食管静脉曲张等鉴别。
2、有吞咽困难,与食管良性肿瘤、贲门失弛缓症等鉴别。
五、食管癌发生的病理过程
食管上皮基底细胞增生→轻度非典型增生→中度非典型增生→重度非典型增生→原位癌→进展性癌。
六、食管癌扩散方式
直接浸润:
最先侵及粘膜下层,然后向周围扩散,侵及粘膜、肌层,外膜及其邻近器官。
淋巴结转移:
上段食管癌:转移至气管旁、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
中段食管癌:转移至食管旁、肺门及纵隔。
下段食管癌:转移至食管旁、肺门及纵隔,可向下转移至贲门癌引流的淋巴结。
血行转移:
较晚发生,常见如肝、肺、骨转移等。
七、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姑息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内镜下电灼切除等。
2、放疗及化疗和中药治疗等。
小 结
PET/CT一次检查可获得全身的断层图像,在食管癌的病灶范围、是否侵犯周围结构、有无淋巴结转移、治疗后肿瘤是否残留或复发、放疗定位等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肿瘤治疗后局部瘢痕组织增生与肿瘤复发鉴别、肿瘤治疗效果判断、有无远处转移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